馬爾庫塞美學中的烏托邦
馬爾庫塞是當代西方著名的政治理論家、哲學家和美學家,出生于柏林,后成為美國人。他信仰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在六十年代末期,西方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大規模的學生和工人運動,他曾一度成為這場運動的精神領袖,甚至被與馬克思和毛澤東一起并稱為“三M”,可見其影響之大。
馬爾庫塞的烏托邦美學是他整個思想的組成部分,他認為,當代發達的資本主義大工業并沒有改變人被奴役的狀況,社會愈來愈壓迫個人,物質也愈來愈壓迫精神。他又認為,人要獲得自由,必須在男人和女人的原始沖動中尋求出路,他明確地宣稱要為生命和愛欲而戰斗。要進行社會的革命,首先要進行本能的革命,而這種任務就落在美學之上,形成了一種極不現實的烏托邦美學。
他認為,藝術具有政治職能和政治潛能,這首先在于它對社會的否定。為了革命,藝術必須避免被現實所同化,因而就放棄現實的原則,借助想象與幻想,描繪出不同于現實的形象,建立起與現實世界并列的獨立的藝術世界,從而發揮一種否定社會的作用。他強調藝術的否定作用,就是張揚藝術活動的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藝術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有其積極的意義。
馬爾庫塞美學的錯誤之處,在于他要求藝術脫離生活才能改造生活。他認為,文化革命是一種以享樂原則進行的革命,而植根于個人本能沖動的藝術,則能夠充當文化革命的主力軍。可是,藝術游離于現實之外,不去反映現實生活,所謂進行革命只能是一種臆想和夢幻。
總的來說,馬爾庫塞的美學把文學藝術從它賴以生長的社會生活土壤里撥出,幻想通過性本能革命,通過一場不流血的革命,來建立一個性的樂園。這完全是一套花花公子式的美學。
上一篇:馬爾巴塞壩失事
下一篇: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