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勞民傷財的戰爭
隋唐時期,朝鮮半島共有三個封建國家:高句麗,簡稱高麗;新羅;百濟,三國之間關系復雜。642年高麗發生政變,國王被殺,大權掌握在蓋蘇文手里,他對唐朝采取強硬政策。唐太宗以此為借口東征高麗、曾參加過隋煬帝東征高麗的隋朝老臣鄭奏稱:“遼東道遠,糧運艱阻,高麗善守城,攻之不可猝下。李世民沒有認真考慮這一來自實踐的經驗之談,他認為打高麗一定成功,理由是:以大擊小;以順討逆;以治乘亂;以逸待勞;以悅當怨。實際上唐軍勞師萬里,何談以逸待勞,在戰爭史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屢見不鮮,他的五點理由大多是顛倒是非,主觀臆度,勝敗如何,也就不難預測了。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派人率軍共十一萬人,水陸兩路分進合擊高麗。開始唐軍略獲小勝,最后久攻安市城(遼寧遼陽市西南),李世民親到城下指揮作戰。蓋蘇文從各地調十五萬大軍救援安市城,傾全國之力以拒唐軍,唐軍久攻不下,李世民曾想轉攻兵弱糧少的建安(遼寧營口東南),獲勝后安市城就不難攻下,李績怕敵方阻斷唐軍運糧的道路,李世民就輕率地放棄了自己的意見。高麗降將建議攻打烏骨城(遼寧丹東市西北),該城守將年事已高,有必克的把握,攻下之后,其他小城必然望風奔潰,唐軍可得物資和糧食的補充,直取平壤,定可大獲全勝。但是,長孫無忌認為皇帝親征,不可乘危僥幸,他把破安市城,繼取建安,然后再長驅直下,稱之為“萬全之策”。這時已到秋天,軍糧將盡,遼東冬季早來,不得不下令班師,歸途中遇上暴風雪,士卒凍死者甚多,這場戰爭以失敗而結束。但是,唐太宗本人并不承認失敗,回到長安之后,他繼續下令征發江南、劍南(四川成都一帶)民工造船,以備再度侵入高麗,這就增加了當地人民的負擔,以至老百姓被迫變賣田宅、子女,地方官還擴大征發范圍,終于激發了雅、邛、眉(四川雅安、大邑、眉同一帶。)三州僚人(當時散居四川及嶺南等地的少數民族。)的反抗。唐太宗還沒有來得及再度入侵高麗,他就在僚人的反抗聲中死去了。
唐太宗所以要發動這次不義之戰,這是因為他好大喜功,把開邊拓土當作個人的功業;他認為太子李治懦弱無能,想在他當政時期,徹底解決邊疆問題,總之是完全出于一己的私利。在指揮作戰上,他背上了皇帝的包袱,戰術趨于保守,早年那種乘危猛進,大敵當前鎮定自若的風采,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人不管他有多高的職位,一旦趨于保守,當局者迷,就無法采納正確的意見。正確的決策來自對客觀形勢的正確估計,適得其反必然失敗。
上一篇:一場冒進的社會變革
下一篇:一場搗毀機器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