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姓陰霾下的古印度教育
約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居住在里海的雅利安人自印度西北部進入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地區,逐漸征服當地的居民,他們將被征服的土著居民達羅毗人驅為奴隸稱為“達薩”,于是,出現了最初的種姓區別。后來,逐漸發展成為四個種姓。征服者內部產生了分化,出現了三個階層,掌握宗教事務的僧侶貴族,稱為“婆羅門”;執掌行政事務與軍事大權的世襲貴族,稱為“剎帝利”;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平民,稱為“吠舍”。這三個階層被當作三個種姓,連同被征服的“達薩”——被稱為“首陀羅”,這便是統治印度幾千年的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以及婆羅門權力高于一切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特征,它給印度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思想形態,教育組織等無不打上深深的烙印,古代印度教育就是以維系種姓壓迫和培養宗教意識為核心的。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流域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還沒有出現學校,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家庭或家族仍是社會的基本結構。父親對子女的生活有著絕對的管理權,教育子女是作為父親義不容辭的職責,因此,家庭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教育的內容除了傳授生活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約定俗成的基本道德和風俗習慣之外,主要還是傳授《吠陀》經。《吠陀》本集共有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用梵文寫成,內容晦澀難懂,傳授時不得手抄筆錄,只許口耳相傳。要下一代學習《吠陀》經的目的在于,保持種姓的世襲和善盡僧侶的職責。以便在祭祀時,熟練地誦讀冗長的詩句,能盡敬仰的任務,通過教育使兒童從小便懂得種性的差別,高一級的種姓鄙視低級的種姓,這樣,使種姓鴻溝愈來愈深。
隨著生產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印度開始出現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各種僧侶學校。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家的子女都能夠進這種學校的,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及少數“吠舍”的子女才有資格入校學習,而“首陀羅”的子女是沒有絲毫的機會和可能的。
總之,古印度教育,無論是從受教育對象來看,還是從教育教學內容來看,都受制于統治一切的種姓制度,并為種姓制度服務的。可以說,是始終處于種性的陰霾之下的。它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種姓制度的完善和發展,這對此后的印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都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
上一篇: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下一篇:種桃李者得實,種蒺藜者得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