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哲學·儒學與中國哲學的宇宙觀·時空觀
儒家對時空問題也有所論述。西漢揚雄在《太玄》中說:“闔天謂之宇,辟宇謂之宙。”其中宇指空間,宙指時間,時間是以開天辟地為起點,空間則限于天地之內,這是一種有限的時空觀。宋儒邵雍認為天地有生滅,宇宙無始終。他在《皇極經世·觀物內篇》中說:“夫古今者,在天地之間猶旦暮也。以今觀今,則謂之今矣;以后觀今,則今亦謂之古矣;以今觀古,則謂之古矣;以古自觀,則古亦謂之今矣。”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有不同的時間觀念。邵雍認為時間是無限的循環,他將時間劃分為元、會、運、世四個時段,一世三十年,一運十二世,一會三十運,一元十二會,即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一元是天地的一次生滅,下一元又重新開天辟地,宇宙處于不斷的生滅循環之中。這就是天地有生滅而宇宙無窮的內涵。朱熹對邵雍的時間觀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明儒王廷相對空間究竟是有窮還是無窮感到困惑:“或曰無窮,既有形度,安無窮盡? 或曰有窮,天際之外,當是何物? 或曰天外有天,彼天之外,又何底止!”如果說宇宙空間無窮無盡,但既有形體維度,又怎么能是無窮無盡呢 ? 如果說有窮,那么天際之外又是什么東西呢? 如果說天外有天,那么這天外之天的邊際又在何處? 王廷相認為宇宙空間的有限無限的矛盾無法說清。王夫之認識到時空的物質性,他說:“天地之所以行四時、生百物、亙古今而不息者,皆此動之一幾相續不舍。”(《周易內傳》卷二,《復》)由于天地的連續運動,才會有時間的古今相繼,這是說時間的變化在于物質的運動。王夫之又說:“虛空者,氣之量;氣彌淪無涯而希微不形,則人見虛空而不見氣。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張子正蒙注·太和篇》)空間到處都充滿了希微的氣,而人們只看見虛空而看不見氣。氣聚成形體后人們便說“有”,氣散無形后人們便說“無”,其空無形的虛空也充滿了氣。這也就是說空間與物質是密不可分的。王夫之還說:“上天下地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雖然,莫之為郛郭也。惟有郛郭者,則旁有質而中無實,謂之空洞可矣,宇宙其如是哉!宇宙者,積而成乎久大者也。二氣絪缊,知能不舍,故成乎久大。”(《思問錄·內篇》)宇宙是無限的,圍墻之中可以稱為空洞,宇宙則不能說它空洞,因為它是由事物的時間、空間積累而成的,這其中包含著宇宙是由有限向無限轉化的思想。王夫之關于時空和物質運動不可分的觀點和關于時空有限無限的觀點,代表了儒家哲學在時空觀上的最高成就。
泰山孔子登臨處
上一篇: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承先啟后—道統之古今論·早熟型文化
下一篇:宋明理學·“發展本心”·易簡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