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思想家晁錯
晁錯 (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西漢潁川 (今河南禹州市)人。早年曾在軹 (今河南濟源東南) 師從張恢學習戰國時申不害和秦代商鞅的 “刑名之學”。惠帝時,他因為詞章修養甚高,而被任命為太常掌故一職,負責保存朝廷文書典籍,研究國家典章制度。朝廷派遣晁錯隨伏生學習 《尚書》。不久,因深得伏生之學而被任命為太子舍人,為太子所信任而號稱“智囊”,晉升為門大夫,遷博士。多次上書提出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張,在回答皇帝的策問中,被視為當朝第一,深得文帝賞識,加官為中大夫,掌管朝廷諫議顧問。于是他 “更所從令三十章”,這一舉動引起了諸侯國的強烈不滿。文帝雖然沒有全部聽從,但更加賞識他的才能。景帝即位以后,任為御史大夫。晁錯在如何治理國家、發展經濟、防御外敵和加強中央集權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張,得到景帝的采納。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年),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發動武裝叛亂,晁錯為吳相袁盎所譖,被殺,時年46歲,雖然他著有《晁錯》31篇、《晁氏新書》3篇,但均已亡佚,故其生平事跡、思想主張,僅可從《史記》與《漢書》本傳及一些佚言得知其梗概。
在如何治理國家問題上,晁錯回答文帝所提策問“明于國家之大體,通于人事之終始”兩個問題時,認為國家之大體和通人事在于配天地,順人情。他說: “動靜上配天,下順地,中得人。”然后風調雨順、民和,“此謂配天地,治國大體之功也”。而通人事則在于本人情,晁錯把人情歸結為四種欲望,即壽、富、安、逸。他的看法是與法家的主張基本一致的,惟一的區別在于晁錯在法家的基礎上增加了儒家的調和劑,即“取人以己,內恕及人”。這是與晁錯本身兼通法家、儒家學說有關的。
晁錯主張承認人欲而有分寸地加以適應和引導。認為為政之忌是違反人情; 如果能夠順人情,那么君主與天下的老百姓就能實現和諧,而要做到順人情,晁錯特別強調注意民眾的衣食和賞罰,并把這個視為為政之首。他在著名的《論貴粟疏》 中指出:“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勞民于農桑,薄賦斂,廣蓄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晁錯把使人們安定看成是帝王的首要之責,生養萬物。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晁錯的思想不完全是屬于法家,而是以儒術補法家之弊。
在經濟思想上,晁錯堅持重農抑末的主張,認為這是保證衣食之源的重要手段。他在《論貴粟疏》中批評了漢初重農抑商政策流于形式的口號,他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不能只靠法令。因為人們的行為是受利益驅使,所以是否務農,關鍵在于是否有利可圖,如果沒有利益可圖,單純的行政命令是無濟于事的。根據當時的情況,晁錯提出了貴粟的主張。他建議實行以粟贖罪和輸粟為官,粟貴而趨農,國家貯備了大量的糧食,既可以備荒,又可以備戰。
從晁錯在經濟問題上的思想認識和主張來看,盡管他認識到了人們的經濟觀取決于利,并且針對當時的情況,指出驅民于農在于貴粟,但是,他這些主張的出發點完全是取決于政治需要的,并不是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問題。他所提出的用粟贖罪、買官作為貴粟的措施辦法,從根本上說,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相反,只會招致政治上的更加腐敗和社會經濟的無序。
他從法家的思想和主張出發,認為法律不是使民懾服和畏懼,置民于死地,而是“以之興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亂也”。針對當時所奉行的重罰傾向,晁錯指出,行賞不是妄予和表示恩惠,而是為了 “勸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賞厚,功少者賞薄”; 與此相應,行罰決不可肆意示威,而應該是“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國者也。故罪大者罰重,罪小者罰輕”。
晁錯認為統治者必須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只有這樣才能防止重蹈覆轍。為此,晁錯深刻地分析和總結了秦王朝的成敗得失和漢初政治的偏頗。他認為秦王朝的失敗在于“任不肖而信讒賊”,從而造成奢侈無度、妄賞罰、輕人命及奸吏侵奪的局面。進而分析說: 要防止秦朝的局面重演,根本在于除其亂法。他認為漢初政治的偏頗,最根本之點在于君主奉行黃老之術,即推行所謂無為而治。他在《賢良對策》 中直言批評漢文帝 “未之躬親,而待群臣” 的做法,結果造成國政不順,“民不益富,盜賊不衰,邊境未安”。
再次,針對當時侯國日益與中央分權的情況,晁錯繼賈誼之后,重申削藩的必要性和嚴正性。他在《削藩策》 中講,藩王與王權的決斗是不可避免的,所謂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 不削之,其反遲,禍大”。不削藩,“天子不尊,宗廟不安”。從后來的實際情況來,充分證明晁錯的分析是十分深刻的,表明他與賈誼一樣,具有一定的政治遠見。
在防止外患方面,由于當時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力量仍然是從秦以來就形成的匈奴,所以,晁錯的觀點也局限在對待匈奴問題上。他批評秦王朝在匈奴問題上是知攻而不知守,而西漢王朝卻走向另一個極端——知守而不知攻。認為這兩種政策都不足以解決匈奴的入侵和騷擾。他在分析比較匈奴與漢王朝的優劣長短之后,指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是“以蠻夷攻蠻夷”、徙民實邊和選擇良將守邊。
晁錯作為漢代著名的政論家,法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與傳統法家的思想有著明顯的不同,表現出以法家為主,儒法合流的特征。在一定意義上,他可以說是推動傳統思想發生變化的重要人物之一,因此,他在思想史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地位,其政治思想和經濟問題上的建議則更是影響了當時和后來,特別是漢王朝的歷史。
上一篇:水力鼓風機的發明者杜詩
下一篇:漢代政論家賈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