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掀起了一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浪潮。一時間,大批青年學生打起背包,奔赴內蒙古、黑龍江、新疆、云南、海南島和全國廣大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整個“文革”中,全國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達到1623萬,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影響范圍之廣,都是歷史上空前的。它被融進了那場“文化大革命”,成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
無可否認,廣大知識青年是懷著一顆“革命到底”的雄心,以極大的自我犧牲精神投入到這場運動的。但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這場運動,并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而是造成了深刻的教訓。
首先,上山下鄉是在不正常歷史條件下的錯誤決定?!拔幕蟾锩敝?,國民經濟急劇惡化,大批中學生就業成為一個嚴重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采取了不顧各地具體情況,“以大批判開路”,動員城市青年到農村去,并以此作為“革命”、“不革命”或“反革命”的標準。這就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思想水平,加劇了人們的心理的不平衡,造成了很多人被迫下鄉的局面。
其次,大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加重了“文革”造成的“人才斷代”。“文革”中,大學停止招生,一大批求知欲望強烈的中學生走向了農村,使我國各種人才的培養造成了“斷代”。這就拉大了我國與科學技術發達國家的差距。
再次,上山下鄉運動給國家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全國1600多萬知識青年下鄉,國家和各級政府花費了100多億元的安置費。而且,中國農村缺少的不是勞動力,而是科學技術,知識青年基本上是被當作勞動力來使用的,這樣,就加劇了勞動力的剩余,減少了農民的收入。1979年后,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又形成了一個就業高峰,給國家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最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沒有達到消滅三大差別的目的,反而給知識青年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上帶來了許多不幸。在與農民接觸的過程中,知識青年確實感到了三大差別的存在。但這種強行拉平的辦法,又造成了知識青年文化上的貧困,其中不少人失去了生活的熱情,造成了信仰危機。當然,這些挫折成為他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投身改革的動力,但在當時產生的負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否定“文革”中的上山下鄉運動,并不是要否定知識青年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工作的必要性。隨著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廣大落后地區迫切需要有文化科學知識的青年投身于那里的建設事業。但這需要全面規劃和采取適當的政策,而不能采取“一窩蜂”的方式,否則,只能是事與愿違。
上一篇:知而不言,為罪愈大
下一篇:種姓陰霾下的古印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