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桃李者得實,種蒺藜者得刺
春秋時,有個叫陽虎的人在衛國獲罪,逃到了北方的晉國,做了趙簡子的家臣。他見到趙簡子說:“從此以后,我再也不培養人了。”
趙簡子問:“為什么呢?”
陽虎回答說:“想當年,我在衛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朝堂上我培養的人超過了半數;地方官吏中經我培養的人也超過了半數;守邊將領中經我培養的人同樣超過了半數,可真是桃李滿天下了。然而,正是這些朝堂大臣,離間了我同國君的關系;正是這些地方官吏,敗壞了我在百姓中的聲譽;正是這些邊關將領,親自帶兵追捕我。你說我能不傷心嗎?”
趙簡子說:“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會感恩報德,而那些沒有德行的人做不到這一點。栽培桃李的人,夏天可以在樹蔭下休息,秋天可以吃到甘甜的果實;但種蒺藜的,夏天不能乘涼,秋天只能得到刺。你所種的并不是真正的桃李,而都是些蒺藜。從今以后要有選擇地培養人才,不要等培養完了再去區別好壞。”
這則記載在劉向《說苑》中的故事發人深省。陽虎培養的學生毀滅了他自己,是因為他不注重品德的培養,陽虎受到了刺激就灰心喪氣,發誓終身不再培養人才,而不反省自己的錯誤,這更不是一個教育者應有的態度。
上一篇:種姓陰霾下的古印度教育
下一篇:章士釗復古主義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