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技術竟敢簽合同
寧夏某棉紡廠,是建廠30多年,有較雄厚技術力量的老廠。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迅速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80年代初,決定對本廠進行技術改造,計劃從德國引進靜電植絨設備。1985年草簽了合同之后,由一位市委領導率領考察團,前往德國考察、鑒定機器性能和適用情況。考察團成員中只有一名技術員,還是學紡織的,基本不懂技術設備。這個考察團在德國轉了10天,既沒有考察機器性能的先進程度,也沒有進行認真的市場調研,甚至根本就沒有見到整套機器設備,然而他們卻簽了引進合同。考察團“順利完成任務”,人人“滿載而歸”。1986年,該廠貸款450萬元把靜電植絨設備運回廠內。全廠工人盼望以久的先進設備終于到來,大家興高采烈,日夜兼程地進行安裝調試,眼巴巴地希望這先進玩藝能盡快給工廠帶來效益,使職工增加收入。但是,安裝完畢,試車生產后,大家都目瞪口呆,全傻了眼。結果帶來的不是剪彩賀喜,反而是產品不合格率占80%以上。而且這些產品當時在市場上根本沒有銷路。無奈之下,不得不以連成本一半都不到的價格處理給給本廠職工。這套數百萬元的設備也只能“退休安息”。可是全廠職工卻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銀行貸款怎么償還?大家勒緊褲帶想盡一切辦法,也只是還掉了300萬元的貸款利息。原來的450萬元貸款債務仍分文未減。加上其它因素,目前該廠已欠外債773萬元,全廠人均債務約3萬元。銀行不再貸款,對所欠利息照扣不誤。而當年拍板引進這套設備和出國考察的那些人,如今都早已不在廠內,他們個個官運亨通,經濟收入也有增無減。
據了解,早在草簽合同時,就有人發現這套設備引進不妥,也夠不上先進,充其量也只有70年代初的水平。而且當時國內情況已有變化,靜電植絨產品已沒有多少市場。但“上邊”還是要決定引進,還是決定派團出國“考察”。
此事只是直述,無需多評,不言自明。
上一篇:不履行責任的瀆職行為
下一篇:不朽的雕塑——巴爾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