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車下的偽銀行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半壁江山陷入敵人的魔掌,在日寇的戰車下,滄陷區設立了偽銀行,其中影響較大的,在東北是滿洲中央銀行,在華北是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和蒙疆銀行,在華中是中央儲備銀行等。這些銀行在日寇的控制下,發行貨幣,奪取物資,實現其“以戰養戰”的目的,使滄陷區經濟徹底殖民地化。
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并不完全靠自己直接出面,也扶植了幾個傀儡政權作為工具,利用民族敗類設立偽銀行,專門從事經濟掠奪。在東北,1932年3月成立了“滿洲國”,6月11日設立偽滿洲中央銀行,公布《貨幣法》和《舊貨幣清理辦法》,規定中央銀行有代行政府制造和發行貨幣權,發行的新貨幣叫“滿洲券”。1935年該行貨幣發行額為1.98億元,僅比1932年增加81%,“七·七”后就在幅度增加,1941年為13.1億元,比1932年增加8倍;到1945年9月偽垮臺,發行額更高達136億元,比1932年增加96倍;這是通過通貨膨脹來進行公開掠奪。日本侵略者還實行所謂“日滿匯兌一元化”,把偽滿中央銀行所發的貨幣與日元等價,同時實行匯兌管理,以保持日元和偽滿洲券的同一匯價,使偽滿洲券完全受日幣所左右,以利于日本控制偽滿洲國的對外貿易和日本對偽滿洲國的資本輸出。
在華北滄陷區,1938年3月日寇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下面簡稱偽聯準銀行)發行的貨幣叫“聯銀券”,只限在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使用;1937年10月在張家口設立“蒙疆銀行”,其所發行的“蒙疆券”只限在大同、緩遠、察哈爾一帶使用。為了排斥和打擊國民黨政府法幣的信用,禁止法幣流通,同時采取通貨膨脹的政策。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已發行“聯銀券”1423億元,比1938年發行額增加7000倍。由于濫發通貨,偽幣迅速貶值,物價隨這上漲。以1936年的批發物價指數為100,到1941年就上漲到450.2;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又上漲到305170,即上漲了約678倍。在這種情況下,廣大人民幾乎沒有活路可走。
在華中和華南,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傀儡政權,1941年1月6日汪偽政府設立“中央儲備銀行”,發行偽鈔“中儲券”。先后在上海、蘇州、杭州、蚌埠、武漢、廣州、徐州等地設立分行、支行或辦事處,并公布“破壞新通貨治罪條例”,強行使用中儲券。中儲券越發越多,1941年1月間最初發行時,它的發行額是1300多萬元,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其發行總額已達到46000億元左右,比1941年1月增加30多萬倍。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飛漲。以米價為例,1941年12月為每石238元,到1945年8月漲至每石150萬元,約上漲6300倍。這對廣大人民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災難。
總之,日本的戰車下設立銀行,發行貨幣、奪取物資,以應付巨額軍費支出,這是日本占領軍的一貫手法,也是進行殖民掠奪政策的工具。這個歷史事件給人們的教訓是深刻的。
上一篇:日本軍國主義經濟的破產
下一篇:日本法西斯將領東條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