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擔憂,文化的擔當
南懷瑾先生說:孔子說了他擔憂的四點:“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也是每一個人和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亂的世局,任何一個國家社會,都有可能有這四種現象出現,由此可見他的心情,所以說孔子是淑世——救世主義者。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怕亡國,因為亡國可以復國,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斷了,就會陷于萬劫不復。這里所記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擔憂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后果。我們再看古今中外的歷史,一旦國家文化消失了,即使形態存在,但已動搖了根本,難以翻身,這是一定的。猶太人雖然亡了國,他立國的文化精神,始終建立在每一代猶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來是空洞的,但它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命脈,孔子在這里不談國家政治而談人文文化,實際上這正是民族歷史的重點。國家天下,盡在其中。
孔子雖是一個大教育家,但更是一個思想家,所以,他關注的就不可能只是教育的問題,更有關乎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的思想和文化問題。雖然他個人一生坎坷不遇,但他關注重心依然是思想和文化。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歷來是有著家國情懷的,他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入仕有位的知識分子,則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求自己,希望在有生之年,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愿,完成“立功、立言、立名”之三不朽之人生理想。儒家知識分子們,一生堅持著這樣的追求,這是所有知識分子自負的人生理想和崇高使命。可以說,正是他們,一代代的知識分子,共同維系著中國文化的命脈,使之代代相傳,直到今天。
但是,一個時期以來,由于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和打壓,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的傷害。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方面的優勢曾一度被誤解,甚至是否定,致使一線文化命脈遭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傷害,傳統文化幾近面臨斷代的危險。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和外宣工作的發展,傳統文化再次綻放其長久不衰的生命力,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回望。如今,一輪又一輪的國學熱充分說明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極大生命力。而它的魅力何在?就是其中的充滿智慧和人性的人文思想,這些思想在儒、釋、道中,其“中庸”和“和和”的和諧之道,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在今天地球日益變小,各國交往加深的情況下,更顯示出其偉大的現實意義,為世界人民所稱道。中華文化已然引起世界的關注。這不能不說是每個炎黃子孫的驕傲。
然而,在這背后,我們又不能不看到,當下的中國,甚至包括整個世界,由于發展經濟,對物質資源的極端掠奪,對物質的擴大化追求,業已造成對人類賴以生存資源的極大破壞,人類已經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無論近些年的天災,還是人禍,都向人類告示著:人類是不可能“人定勝天”,即使人類的科技已經十分發達。人類應該有自知之明,有所敬畏,節制欲望,放棄不必要的執著,明白樂天知命,安分守己,知止知足的深刻哲理。否則,只能自取滅亡。
試看當下世界,物欲橫流,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信仰危機,人們在經濟大潮的裹挾下,腳步匆匆,顧不上欣賞一下人生路上的風景,也顧不上思考,如風車一樣,完全不能自主。但是,究竟在追求著什么?得到了什么?一片茫然,或者是得不償失。但是,作為個人,面對時代的大潮,似乎又無從選擇,不知所為何來,歸向何處……物質豐富的外表下,隱藏的是一顆顆空虛寂寞和壓抑痛苦的靈魂。
為了所謂的金錢和物質利益,可以唯利是圖,可以不擇手段,如孔子擔憂的那樣,人的本性和善良不再,天道人道不講,仁義不存,人心不古,互相傳染,致使世風日下,那么,整個國家和民族也將走向衰亡。
佛家說:我們都在一種逼迫下生活,所以人生就無法擺脫煩惱苦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命運,作為個人的命運,當然也必須與時代相隨。但是,這種苦悶,能不能減少些呢?作為個人,我們能夠把握的究竟是什么呢?恐怕還得從內心去尋找。而這個內心,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現實的節奏太快了,從中無法找到精神的歸依,也找不到方向和出路,所以,很多人,開始把目光轉向過去,到歷史中去尋找。
當一個人真正沉靜下自己的心來,以史為鏡時,他的視野也就打開了,見識才變得更加深厚,成長變得更加有根基,走得更加扎實有力。而我們傳統文化中富于人生智慧的人文思想,其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思想,更有著可慰藉心靈的靈丹妙藥,讓人讀之心歸沉靜,思之意味綿長,而且,在懷思遙想中,會自然升起一份根祖意識,在獲得精神充實和力量的同時,很自然地產生一份家國情懷;產生了這份情懷,你的血液里自然就流淌著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線命脈了。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巨大的魅力和感召力量,在每一個投入它懷抱的國人心里,是那么的熟悉、親切、可感,所以,只要你進入,就會自然地喜歡上它。
如果每一個國民心中都有一份對自己文化的根祖情懷,產生像古代知識分子那樣的家國情懷,把自己的命運自覺地與祖國相連,并投入到為之奮斗的實踐中去,那么整個民族的文化命脈就會代代傳承,并不斷有新的發展。這個民族和國家才是最有希望和前途的。而任何一個無視自己本土文化,盲目學習外來文化的民族,最終將走向滅亡。
文化對于一個人,在心中會扎下一個根;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更是一個根基和靈魂,如果沒有了文化中閃爍著人性光芒和智慧的人文思想,那么這個文化的生命力也將不久,由此導致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危亡。
所以,面對當今社會文化和物質建設的失衡,南先生認為,如今的文化正面臨重建的時期。他說:對于文化重建的工作,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太重了,絕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斷送掉。這是很重要的,像孔子在這里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夏朝雖然亡了,成了歷史的名詞,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傳下來,現在我們也還接受。譬如過年,我們喜歡陽歷年還是陰歷年呢?平心而論,還是喜歡陰歷年。陰歷年就是夏歷,是夏朝留下來的文化。很多很多我們現在的文化,還是夏朝的文化。所以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政權的存在而沒有文化的精神,那有什么用呢?因此文化精神一定要建立。
上一篇:南懷瑾《堅持做人做事的節操》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富貴考驗人性》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