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小學巡視
在素稱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大上海,到1988年還存留著100多所陳舊不堪的弄堂小學。
每天早上玲玲上學前,媽媽都要習慣地叮囑:“到學校千萬別瞎跑,當心碰傷”。玲玲的學校原是一座廟堂,跨世紀的百年老屋,墻壁輕輕一敲,泥土便和著螞蚊、蛀蟲沙沙落下。教室之小且不去說它,其形狀有梯形、平形四邊形、菱形,還有什么形都說不準的,一班學生正在上課,一塊屋頂望磚突然墜落下來,斜擦過一個女孩的右前額,“啪”地掉在地上。那個女孩仍筆挺地坐著,她驚得一時哭不出叫不出。
一所弄堂小學與一所排放苯氣體的工廠一墻之隔,只要工廠一開工,濃烈的氣味就飄浮在小小的校園里,攪得人頭昏腦脹。學生胸悶惡心。低熱、出鼻血是家常便飯。教師們則10年、20年,日復一日地在這有害氣體的包圍中上課、備課、改作業。
一所學校的窗外,是房修部門的建筑堆場和臨時房屋。碎石頭、銹鐵絲越堆越高,滲入其中的積水無處流散,堆場便成了蚊子滋生地。學校領導去交涉,人家亮出“三整頓”辦公室的批準件:合法的,你管得著嗎?
一批弄堂小學被列入改造計劃。一所小學將改造成四層樓新校舍,住宅與小學相粘連的十幾戶居民怕擋了自家的光線,說什么也不同意。夜晚10點,幾戶居民齊心協力將剛剛砌好的第一堵新墻推倒,又砌好、又推倒……改造弄堂小學常需動遷居民,而動遷戶往往獅子大開口,20平方米的平房要換40平方米的樓房,地段不好不要等等,你不答應,他就賴著不搬。為少動遷居民,弄堂小學只能在狹小的基地上改造,有的新校舍操場設在屋頂上。而要為處于氣體,噪音污染中的弄堂學校另尋校址,簡直比登天還難。
按規定,老區改造和新住宅區每20萬平方米必須配小學、中學各一所,幼兒園兩所,可是建一所小學至少占地10到12畝,用這地能造1000多平方米住宅,當然造住宅合算了。至于新峻工房居民的孩子上哪兒念書,那就“再說了”。
弄堂小學一旦出了什么事故,校長們就要求記者們趕快去看看。可是,記者有什么辦法呢?該呼吁的早呼吁了。我們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太陽”,為什么當他們成為群體的時候,就顯得那么不重要了呢?
小生產者的習慣勢力和觀念幾十年來一直籠罩著我們邁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進程;小市民的目光短淺、自私自利也一直阻礙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在小生產者的觀念中,教育是可有可無的,而學校是消費社會財富的。這是一種多么可怕的力量啊!
上一篇:上帝褻瀆了牛頓
下一篇:上門的生意不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