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的生意不敢做
1991年7月,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就找上門來的一筆生意舉棋不定。
蘇聯某個城市提出要求,希望八一廠能去當地開辦合資企業,共同生產井岡牌彩擴設備,但廠領導擔憂風險太大,光憑一個企業的積極策劃難以實現預定目標。
作為我國彩擴設備的重要生產基地,1986年以來,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先后向國內市場提供了600多套彩擴設備。
對于蘇方提出的合資意向,八一廠的領導下不了決斷,并非懷疑自身的實力或對產品前途缺乏信心,最大的障礙乃是沒有政策上的具體指導和政府部門的明確支持。
他們說,去蘇聯辦合資企業制約因素很多,首先審批手續復雜,請示報告曠日費時,一兩次考察、談判不可能摸清情況。其次蘇聯外匯緊張,在那里賺了錢(盧布)怎么處理也是個麻煩,倘若購置機器、原材料或消費品回國內銷售,則要先在國內尋好買主,并且需要核算運費和關稅負擔。
另外,八一廠是七五期間電影機械行業唯一的一家產值,利稅連年持續遞增的先進企業,目前正處于興旺發達的上升階段。到蘇聯辦合資企業是改革開放中的新生事物,沒有經驗借鑒,萬一遭受挫折,會在決策者和工廠的創業史上投下暗影,因此,他們可能覺得步子慢一點,穩一點比較安全。
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一件上門的生意不敢做,反映了我國政府部門宏觀管理體制不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工廠領導干部缺乏敢冒風險、大膽創新的精神。這件事告誡人們一條教訓:政治體制不改革,很難使企業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
上一篇:上海弄堂小學巡視
下一篇:上陽人歷盡辛酸入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