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一十六
包拯列傳
關于包拯的民間傳說很多,這位被稱為“青天”的父母官被視為正義、公平的象征。正史中的包拯雖沒有太多傳說中的浪漫色彩,但同樣是一位充滿智慧、勇氣和正義感的清官。他能用巧妙的方法為老百姓主持公道;用義正詞嚴的態度與外敵周旋;對君主積極進諫,對百姓慈愛體恤。他把清廉當做自己的家訓,不僅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家人。在包拯身上,體現著一種積極進取、正直無畏的精神。也許正是這種精神,使得他成為一個不朽的傳奇。
巧斷疑案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安徽合肥)人,是北宋時期的一位重臣,以斷獄英明、為人剛直著稱于世。包拯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家,很小就刻苦研讀經典,有致仕的理想,并在28歲那年考中進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包拯被封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包拯是個孝子,當時他的父母年事已高,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遠游”的教誨,推辭不去就職,堅持在家照顧父母。后來,他又調任和州(今安徽合縣)監稅,離家鄉更遠,父母更不愿隨行,于是包拯干脆徹底辭官回家,一心奉養父母。過了幾年,雙親相繼去世,包拯就在父母的墳墓旁蓋了一間房子,住在里面守孝。一直到守喪期滿,他仍然徘徊不忍離去,因為他知道自己一旦去遠方做官,就很難再回到這里祭奠父母了。鄰里鄉親看到包拯這樣孝順,非常感動,但也不忍心看著這個好孩子因此耽誤了前程,就多次勸他去外地做官并不代表不孝,還可以經常回來看看,將來光宗耀祖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等等。就這樣勸了他許多次,過了很久,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調任,做了天長知縣。
作為一方父母官,最基本的工作便是斷案。在知縣任上,包拯斷了一個奇案,從此聲名遠播。有一次,有個人偷偷割掉了別人家的牛舌,牛的主人前來投訴,包拯沒有直接受理這個案子,而是對牛的主人說:“你只管回去,把牛殺了賣掉。”不久,又有一個人來縣衙報告,說有人私自殺牛,請予處理。包拯不慌不忙地對這個人說:“你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又反過來告他的狀?”這個人一聽,十分驚恐,立刻就服罪了。
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升遷為殿中丞。端州這個地方出產上好的硯臺,以前的州官往往借進貢的名義,從這里索取幾十倍的進貢量去贈送權貴。包拯為了杜絕這種不正之風,就規定當地做硯臺的人只做出足夠進貢的數量,從而讓那些有私心的人無法得逞。包拯在端州當了一年的官,離開的時候沒有帶回來一方端硯。在外交上,包拯反對一味求和。他曾向皇上進言說:“國家每年給契丹大量財物來求和,這不是抵擋敵人的辦法。我們應當訓練一支強大的軍隊,選任有謀略的將領,致力于加強邊境防務。”有一次,包拯出使契丹,契丹主授意接待的官員刁難他,問道:“你們最近在雄州城開辟了便門,是不是打算引誘我們的叛徒,刺探我們的邊防情報?”包拯正色反問道:“你們不是也在涿州開辟了便門嗎?難道刺探情報一定要用開便門的方法嗎?”這位官員無言以對。
黑臉包公
包拯性格耿直,敢直言。他決心向唐代著名諫官魏征學習,因此精心挑選了魏征的三篇奏議,認真抄寫了一遍,呈奏給宋仁宗,希望皇帝能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他經常向仁宗提各種各樣的建議,例如應當明智地聽取和接受合理的意見、明辨幫派問題、愛惜人才、免去冷酷寡恩的人、抑制投機取巧的行為、端正刑法、彰明禁令等等。對于他的這些建議,仁宗皇帝大多數都接受了。
皇祐二年(1050)九月,在持續多天的暴雨之后,天氣終于放晴。仁宗皇帝覺得這是個吉兆,就在京城舉行了祭祀天地的盛大慶典,此外還下詔大赦天下,并給所有的文武百官每人晉升一級。詔令一出,人人歡喜。沒想到這時包拯卻對此提出異議。他對仁宗說,罪犯服刑,是對他們犯下的罪行所給予的懲罰,怎么可以因為洪水退去就減輕對他們的懲罰呢?至于官員的晉升,是要通過考核他們的政績來決定的,如果每次遇到吉兆都隨便讓官員升遷,對于那些辛勤工作的官員太不公平了,這樣一來,以后大家每天都會守株待兔等著天降吉兆了,誰還會勤奮地為朝廷出力呢?
包拯疾惡如仇,看到有行為不端的大臣就會極力彈劾,哪怕是當時的名流也不放過。當時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宋祁,曾經寫過“紅杏枝頭春意鬧”這樣的名句。但是宋祁的生活十分奢侈。他在四川當官時,每頓飯都要吃不少于36種口味的菜,必須有12種葷菜、12種素菜和12種半葷半素的菜。他還養了32名侍女,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分工,有的專門為他搖扇,有的負責捶背,還有的負責捏腳,每天晚上還必須要有一名丫鬟守候在床邊隨時聽候他的差遣。宋祁還十分好色,甚至不惜強搶民女。如果哪家的女孩比較漂亮,被他看上了,他一定千方百計地將她納為小妾。這樣一個無行文人卻屢屢受到朝廷的重用。包拯對此非常不滿,多次在皇帝面前彈劾宋祁,大力抨擊他的丑行,最終說服了皇帝,將宋祁罷官。
另一個被包拯大力彈劾的朝廷命官是三司使張方平。張方平性格豪爽,但卻常常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假公濟私。京城里有一個名叫劉保衡的商人,開了一間酒坊,但由于經營不善,欠了官府許多小麥,折合現錢達一百多萬貫。他一時拿不出這么多錢,張方平在審理此案時,命令劉保衡變賣家產以抵償欠債。與此同時,張方平又在私下里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了劉保衡的家產,從中大撈了一筆。包拯聽說這件事后,非常憤怒,認為張方平身為朝廷命官,利用職權牟取私利,不僅是瀆職,更是知法犯法。于是,包拯在上朝時將此事公開,并極力斥責張方平的行為。最后,張方平因此被罷了官。
后來,包拯被任命為開封府知府。他處理政事剛毅正直,那些貴戚、宦官都很怕他,行為也因而有所收斂。包拯平日里幾乎從來不笑,面部表情很嚴肅,人們把包拯的笑臉比作黃河水變清那樣難以見到,稱他為“閻羅老包”。雖然如此,百姓們都十分敬重這位正直嚴謹、尊重百姓的清官。按照舊有的規定,凡是來告狀的人,進門后不得直接走到大堂階下。包拯則改變了這一陳規,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老百姓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這樣,衙門里的官吏也不敢欺負他們了。
廉為家訓
朝中一些宦官和豪門貴族為自己修建園林樓榭,侵占了惠民河畔的土地,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便下令將那些樓臺亭閣全部拆掉。有人拿著地契去找包拯,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仔細核查后,發現地契已經被修改,便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曾向仁宗上奏說:“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擔憂,陛下長時間不做決定,這是為什么?”仁宗問他:“你想讓誰立為太子呢?”包拯回答說:“微臣無能,之所以請求皇上早立太子,是為國家長遠著想。陛下問我想讓誰做太子,這是懷疑我啊。我已經是70歲的人了,又沒有兒子,并不是為自己和后代謀求好處啊。”仁宗聽了很高興,說:“這件事還要慢慢商議。”
張方平任三司使的時候,購買大富豪的財產,包拯上奏彈劾,罷免了張方平的官職。宋祁取代了張方平,包拯又彈劾他。宋祁被罷免后,包拯兼任三司使。歐陽修對此很不屑,說道:“包拯給別人的懲罰已經很重了,然而又貪戀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過分了嗎!”包拯為了澄清自己,就待在家里回避任命,過了很長時間才出來任職。
包拯雖然地位顯貴,但對于自己和家人都要求嚴格,他的衣服、器用、飲食與當平民時沒什么區別。他經常囑咐家人說:“我的后代子孫做了官,如果有貪污犯罪的,就不得回老家,死了不許葬在祖墳中。”可見,清正廉潔已經成為包拯的家訓。
上一篇:劉基列傳
下一篇:周世宗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