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化·緒論·三晉古文化發展的三個歷史層面
三晉古文化是山西古代文化發展的成熟形態,是我國古代最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它內涵豐富,個性突出,淵源古老,遺風久遠,在偉大的中華古文化中占據著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我們沿流而溯源,把三晉古文化的發展區分為三個歷史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指三晉古文化自身的發展。它從西周初年晉國立國開始,經過春秋末年三家分晉后形成魏、韓、趙三個獨立的諸侯國,直到戰國末年魏、韓、趙國家被秦所滅為止。這蔓延八百余年的文化發展歷程,其最輝煌的時期是春秋和戰國這五百余年的發展。它具有以下兩大顯著特色:
其一,順時應變的革新精神。三晉古文化主要形成于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時,隨著奴隸制的衰亡,封建制的確立,周王朝統治權力削弱,“周禮”受到全面沖擊,呈現出“禮崩樂壞”的戰亂局面。三晉古文化的崛起,適應了中國古代社會由西周奴隸制的松散統一而分裂為諸侯稱雄的封建割據,進而在新的更高層次上走向中央集權的封建大一統的歷史發展趨勢。它屬于典型的封建地主階級文化。這個階級的思想政治代表,于戰國時代組成為法家學派。法家順應時代需要,主張廢除周禮,提倡變法革新,由此掀起了席卷華夏大地的法治思潮,以其摧枯拉朽的強大威力,滌蕩著宗法奴隸制的傳統積習,更以其銳不可擋的磅礴氣勢,開拓著新興封建制的前進道路,充分顯示了處于上升階段的封建地主階級生機勃勃、順時應變的革新進取精神。
其二,兼容并蓄的開放態勢。這主要表現在中原農耕文化同北方游牧文化能夠相與并存、交匯、融合。當時的晉與三晉國家,尤其是晉國和趙國,“戎狄與之鄰”(《左傳·昭公十五年》),“戎狄之民實環之”(《國語·晉語二》),是中原華夏民族同北方戎狄民族接壤雜居的重要諸侯國。鑒于這種情況,晉國從其開國君主唐叔虞時代起,即一貫奉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左傳·定公四年》)的治國方針,對戎狄民族及其文化采取寬厚包容的政策。所以,這里事實上成為多民族活動的大舞臺,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爐,不同民族之間展開了全方位的文化交流,由此形成了中原農耕文化同北方游牧文化交相輝映的發展格局,呈現出鮮明的兼容并蓄的開放態勢。
第二個層面是指西周初年晉國立國以前山西地區遠古文化的漫長發展。這屬于三晉古文化所由形成的歷史淵源,稱做三晉古文化之“源”。
第三個層面是指在秦漢以后,三晉古文化對于山西地區文化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和制約作用。這屬于三晉古文化的遺風余韻或歷史流變,稱做三晉古文化之“流”。
以上三個歷史層面,如同上、中、下三幅畫面組合而成的歷史長卷,展現了山西古代文化發展的總體概貌。
上一篇:齊魯文化
下一篇:三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