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又走進死胡同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D.I.Mendeleev,1834—1907,俄國)發現了元素周期律,開創了化學研究的新紀元,成為化學史上的里程碑。但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絕對化,他最終又走進了死胡同。在門捷列夫按原子量大小排列元素時,發現鉆和鎳及碲與碘處于反常狀態:若按元素性質安排它們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它們的原子量的排列就是顛倒的。最后門捷列夫按元素性質排列了它們各自的位置,而把原子量倒置的原因歸咎于它們的原子量不準。他自己反復測試了這幾個元素的原子量,始終無法對它們的原子量進行糾正。他臨去世時只好把這一希望寄托于后人,希望他們能夠證明,所有的元素都是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在周期表中排列的,以實現他心目中的完美。后來科學的發展證明,門捷列夫所期望實現的這種完美永遠也不會實現,因為決定元素性質的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的電子層結構。門捷列夫找到的只是一種經驗規律,并非是決定原子排序的本質。門捷列夫生前本來有條件深化他對周期律的認識,因為他去世前已經發現了電子,發現了放射性現象,證實了原子有內部結構。但他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即思維方法的絕對化,使門捷列夫始終不承認原子有結構。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于,他憑借對牛頓力學的信仰使他一開始就抓住了原子質量和原子性質之間的關系,從而發現了周期律。也正是這種信仰又使他堅信原子不可分的機械原子觀,以致不承認電子和放射性等一系列的新發現,使他離科學新進展越來越遠。他始終把自己局限在從原子量上追求周期律的完美這個死胡同中。門捷列夫的悲劇表明,思維方法的絕對化一定會把科學家引向歧途。
上一篇:那個時代還沒有卡塔克舞
下一篇:門捷列夫受了十八年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