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李誦》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唐順宗李誦》人物故事小傳
唐順宗李誦,德宗長子,母昭德皇太后王氏。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生,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卒,終年46歲。
李誦初封宣城郡王、宣王,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即位,年已45歲。
順宗即位之初已患重病,口不能言。但他早與王叔文、王伾等大臣醞釀政治改革,即位后立即起用韋執誼為宰相,王叔文、王伾為翰林學士,與柳宗元、劉禹钖、韓泰、韓曄、陳諫、凌準、程異等人共同實行改革,史稱“永貞改革”。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罷免貪官京兆尹道王李實,市民稱快。又罷擾民已久的諸項弊政,召回被貶職的陸贄等人,并以范希朝統領京軍,擬從宦官手中奪回兵權。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藩鎮勢力,迫使順宗退位,改立太子純為帝,永貞改革失敗。參與改革者非殺即貶,歷時僅8個月。此后,順宗自稱太上皇,次年病死,葬豐陵,謚曰順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正史]
順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諱誦,德宗長子,母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正月生于長安之東內。大歷十四年六月,封宣王。建中元年正月丁卯,立為皇太子。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癸巳,德宗崩,丙申,即位于太極殿。上自二十九年九月風病,不能言,暨德宗不豫,諸王親戚皆侍醫藥,獨上臥病不能侍,德宗彌留,思見太子,涕咽久之。大行將發,人情震懼。上力疾衰服,見百僚于九仙門。既即位,知社稷有奉①,中外始安。(略)二月丙午,罷翰林醫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辛酉,貶京兆尹李實通州長史。甲子,御丹鳳樓,大赦天下。諸道除正敕率稅外,諸色榷稅并宜禁斷;除上供外,不得別有進奉。(略)三月庚午,出宮女三百人于安國寺,又出掖庭教坊②女樂六百人于九仙門,召其親族歸之。丙戌,檢校司空、同平章事杜佑為度支鹽鐵使。(略)六月丙申,詔二十一年十月已前百姓所欠諸色課利、租賦、錢帛,共五十二萬六千八百四十一貫、石、匹、束,并宜除免。(略)史臣韓愈曰:順宗之為太子也,留心藝術,善隸書。德宗工為詩,每賜大臣方鎮詩制,必命書之。性寬仁有斷,禮重師傅,必先致拜。從幸奉天,賊泚逼迫,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戰,督勵將士,無不奮激。德宗在位歲久,稍不假權③宰相。左右侍臣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因間用事,刻下取功,而排陷陸贄、張滂輩,人不敢言,太子從容論爭,故卒不任延齡、渠牟為相。嘗侍宴魚藻宮,張水嬉,彩艦雕靡,宮人引舟為棹歌,絲竹間發,德宗歡甚,太子引詩人“好樂無荒”為對。每于敷奏,未嘗以顏色假借宦官。居儲位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惜乎寢疾踐祚,近習弄權;而能傳政元良、克昌運祚,賢哉!
《舊唐書·順宗本紀》
[注釋]
①社稷有奉:江山有人治理。②掖庭教坊:內宮教習歌舞之處。③假權:憑借,倚靠。
[相關史料]
上在東宮,嘗與諸侍讀并叔文論政。至宮市事,上曰:“寡人方欲極言之。”眾皆稱贊,獨叔文無言。既退,上獨留叔文,謂曰:“向者君奚①獨無言,豈有意耶?”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見,敢不以聞。太子職當侍膳問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上大驚,因泣曰:“非先生,寡人無以知此。”遂大愛幸。
《順宗實錄》
順宗風噤不言②,太子未立,牛美人有異志。上召學士鄭愔于小殿,令草立儲詔。愔搦管③,不請而書“立嫡以長”四字,跪而上呈。帝涂然之,乃定。
《唐國史補》
〔注釋〕
①奚:為何。②風噤不言:中風不能言語。③搦管:握筆。
上一篇:《唐隱逸(5人)》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唐隱逸(5人)》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大公鼎》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大公鼎》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