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漢文化的傳播與東北文學的發展·先秦時期的東北文學
最早反映東北的民族及其社會生活的文學描寫散見于先秦時期的經籍、史書和其他文學作品中,其中《國語·魯語》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有一只受傷的隼死在陳侯的庭院里,隼的身上帶著一只長一尺八寸的以楛木為箭桿、以石鏃為箭頭的箭。陳惠公不知道這箭的來歷,就讓人拿著隼向孔子求教。孔子說:隼是從很遠的地方飛來的,隼身上的箭是肅慎人狩獵時使用的。周武王滅商的時候,四方的少數民族各以其地的特產納貢,表示臣服。當時肅慎人貢的就是這種楛矢石弩。周天子把楛矢石弩賜給了陳國,讓陳國不要忘記了做諸侯國的職責。你讓管庫的官吏到倉庫里也許還能找到。陳惠公照孔子的話去做,果然在匣子里找到了肅慎人貢獻給周武王的楛矢石弩。這段歷史散文生動地反映了早在西周初年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肅慎人與中原的關系就已相當密切。由于肅慎人不斷入貢,周人才有可能了解到他們居住的地理位置、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的一般情況,熟諳歷史掌故的孔夫子娓娓而談,講出上述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來。這種記載東北地理、民族和掌故的古代文學作品,是東北文學的最初的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
上文已經提到,箕子是東北有據可考的第一位文人作家。他是商朝的宗室貴族,商紂王時做太師。紂王無道,群臣屢諫不聽,箕子作了《紂為象箸》這篇寓言對紂王進行規勸。關于這篇寓言的具體內容,《韓非子》《史記》等書有相似的敘述。大意是:紂王讓人用象牙加工成筷子,箕子見到后非常憂慮。他知道紂王今天用上了象牙筷子,相應的就得有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就要吃龍肝豹胎這樣的珍禽野味。吃龍肝豹胎還要穿上錦衣,住進高大華麗的宮室里。紂王貪欲不止,求索無度,天下百姓不堪忍受,商朝衰敗的日子也就為期不遠了。箕子“見小曰明”,善于從事物的苗頭看到最終發展的結果,“吾畏其卒,故怖其始”,是《紂為象箸》一文的核心思想。從后來事情的發展來看,紂王并沒有從這篇寓言中得到啟示和幡悔,而是變本加厲,少師比干強諫,紂王剖了比干的心。箕子只得佯狂為奴,逃到朝鮮(今遼西地區),紂王便把他囚禁起來。箕子在境遇閉塞的囚禁環境里,百感交集,憂憤而作《箕子操》一詩。后人在解釋“操”這種詩歌創作形式時說:“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厄窮迫,雖怨恨失意,猶守禮義,不懼不懾,樂道而不失其操者也。”用今天的話來概括,就是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箕子在這首詩中寫道:“天乎天哉!欲負石自投河。嗟復嗟,奈社稷何!”他也一度想到以死來表白對朝廷的忠心,但自己這樣輕率地去死,商朝的社稷怎么辦。其中飽含一種不忘朝廷,期盼商朝重新振興的熱烈情感。
周武王伐紂滅商后,宣布廢除對箕子的囚禁,封他在朝鮮而不行臣禮。箕子在朝鮮建立奴隸制政權,積極傳播和發展中原文化,民知守法,夜不閉戶。箕子既受周封,便在公元前1064年回到當時的王都鎬京。武王向箕子問以天道,箕子退而做了《洪范》這篇不朽的著作。《洪范》一文前部分敘述了武王與箕子的對話,闡明“洪范九疇”的產生與傳授,后部分是“洪范九疇”的具體內容,包括“五行”、“五事”、“八政”、“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極”等。《洪范》一文的核心思想是:治世大法“洪范九疇”是由上帝創造的,上帝希望他的子民能和睦相處,“洪范九疇”就是實現這一理想境界的途徑。“洪范九疇”實際是箕子在長期從事政治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經驗和形成的政治理想,這種政治理想他已在朝鮮一定程度上實施過,在這篇文章里他將它賦予了神權的色彩。
箕子在朝周的途中經過商都,昔日繁華的商都呈現在眼前的已是一片廢墟,上面長滿了綠油油的麥苗,箕子感傷不已,詠出“麥秀之詩”。全詩為: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這里“狡童”是指商紂王。全詩表達了他眷戀故國、痛恨紂王虐政的復雜思想感情。
箕子教化,數百年相沿不衰,影響了東北以后數千年的習俗。春秋末年,孔子慨嘆中原地區王道不行,禮崩樂壞,欲“乘桴筏而適東夷,以其國有仁賢之化,可以行道也”。可見箕子推行詩書教化、發展中原文化影響之深遠。
上一篇:江西文化·巧奪天工,人間瑰寶—景德鎮瓷器文化·元代青花瓷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地理和歷史·八閩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