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緣何尋短見
美國近代著名作家杰克·倫敦,幼年家庭境況不佳,他從11歲起,就外出打工,曾因偷盜牡蠣,受到處罰,后當水手,參加過美國西部失業工人組成的“工人軍”,向華盛頓進軍。以后,又過著浪游生活,并遭到過監禁。在逆境中,他沒有放棄讀書,隨著生活閱歷和知識的增長,他萌發了寫作的念頭。在去加拿大淘金患病歸來后,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899年,處女作小說《給獵人》發表。1900年,短篇小說集《狼的兒子》出版。由于馬克思主義著作對他的影響,加之青少年時期飽嘗過勞苦大眾的辛酸,自稱是社會主義者,鄙視資產階級世界。90年代初,他參加了美國社會黨。在自己的作品中,譴責了資產階級的貪婪和對勞動人民的殘忍,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為被壓迫的勞動群眾大聲疾呼。不過,在他的作品中,有逃避現實斗爭、缺乏積極的理想的弱點,有的作品中,還流露出弱肉強食的傾向。由于作者接受了尼采哲學思想的影響。在后期,他的個人主義有了惡性發展,以致揚言為了金錢而寫作。享樂主義使杰克·倫敦逐漸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隨著個人財富的增加,他遠離了勞苦大眾和社會斗爭。1916年,他公開聲明脫離美國社會黨。當年11月22日,剛剛40歲的杰克·倫敦,終于用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這正是他的代表作《馬丁·伊登》中,靠個人奮斗成名后,由于精神的極度空虛而自殺的主人公伊登的下場。杰克·倫敦的一生說明作家人生觀的重要,它不僅決定著作品的深刻程度,而且決定著作家自己的人生道路。文品是人品的反映,沒有正確生活目的的人,不會寫出於人有教益的作品。意欲為文,先學作人,當為寫作者戒。
上一篇:名作多磨
下一篇:名醫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