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詩之瑕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詩歌大家,也是文學史上“通俗派”的一面鮮明旗幟。白詩如凈水明沙,清澈見底。白居易反對淫詞麗藻的形式主義,講究平實質樸,創作出了大批情文并茂的佳作,但同時也致使了有些詩中語言過于直白,詩意太露太盡,平淡少味。
白居易的一百七十多首諷諭詩是他的壓卷之作,充分體現了他的創作特點。白居易在詩序中寫道: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可以看出白詩十分重視反映社會現實,重視內容和事物本來面目的表達。它針砭時弊,筆觸幾乎遍及社會各個階層,如同中唐的一面明鏡,充分發揮了詩歌改造社會的功能,呈現出憂國憂民,敢怒敢言的戰斗風貌。其中有很多詩,如他的《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等,感受深刻、形象生動、言辭犀利。白詩的語言淺顯自然,平易流暢。力求使用當時的口語,通過日常平凡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常能化俗為雅,變故成新,對詩歌的普及和中國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發展,都有積極貢獻。
由于白居易十分重視詩歌“比興”、“諷諭”的作用,相對忽視了它藝術上的獨立價值,從政治功利方面考慮較多,從審美角度考慮較少,造成了有的作品粗疏、淺露,用枯燥生硬的說教代替了詩歌的含蓄與形象,使詩本身既喪失了形式美,又沒有達到詩家的“遠微深厚之境”。
白居易有心使大多數人理解他的詩,就不能去追求詩句的簡潔凝煉、跳躍變化,而只能按部就班。所以他的詩成功處平易近人、風雨不透,失敗處就不免過于直白,拖泥帶水了。明白曉暢的語言,鋪張反復的敘述,固然易于被更多下層讀者接受,但卻縮小了人們沉思和想象的空間,在詩歌發展史上缺乏新鮮感和創造性。象他的《海漫漫——戒求仙也》,今天讀來,文字仍然通俗明白,更何況在當時了。但給我們的感覺同一覽無余,無法回味,缺少含蓄的情致和新鮮的立意,也沒有生動的藝術形象,不免有些索然寡味。白居易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可惜這個毛病不但沒在諷諭詩中改掉,后來反倒蔓延到其他各種詩體中去了。
從古至今,人們對白居易的詩歌各有毀譽。白詩之病不在淺俚而在太直,這也是對白詩不足的公允之論。但微瑕何能掩住美玉,白居易在現實主義詩壇上的耕耘永遠向人們展示著一個不朽的事實:香山才情照古今。
上一篇:白璧微瑕——泰國長篇小說《他的名字叫甘》
下一篇:百萬大戰與攘外必先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