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耗兵力·無功而敗
五代十國時期,后漢高祖劉知遠于乾祐元年(948年)正月,病重托孤于樞密副使郭威等,令其輔佐隱帝劉承祐。劉承祐即位后,立拜郭威為樞密使,執掌了朝中大權。3月,后漢地方將領李守貞、趙思綰、王景崇等相繼起兵叛漢,劉承祐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率兵討伐,久而無功。劉承祐遂加拜郭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命其督軍平叛。郭威帶兵用兵均有方略。他飲食服飾一如士卒,皇帝賞賜也盡皆分予士卒,因此頗得人心。他率軍到達河中(治在今山西水濟蒲州鎮)后,采取以逸待勞,擊敵氣沮之策,自己率兵一部扎寨于城東,以白文珂部扎寨于城西;常思部扎寨于城南,又調河中所轄五縣壯丁2萬人筑壘將三個寨營聯結起來,以便互相接應。當時,諸將都認為李守貞等已是窮途末路,敗在旦夕,用不著如此浪費人力物力。但郭威認為李守貞等尚有一定實力,不可輕視。
李守貞等見郭威部扎寨筑壘,欲乘其立足未穩一舉破敵,便屢次領兵出戰,破敵聯壘。郭威一面派兵抵御,一面將壘墻被攻破處補筑好,如此反復多次,李守貞等人每次出戰,都要折損一些兵馬,而對敵方寨營卻未造成嚴重威脅,最后只好退守城中固守。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后,李守貞等進攻則無大的成效,城內又糧食斷絕,士氣沮喪。郭威見時機成熟,立即下令制造攻城器具,約期在城四面同時發起攻擊,叛軍饑餒難以力戰,城池很快被攻破,李守貞與妻子見大勢已去,自焚而死,趙思綰、王景崇等被迫投降。
李守貞等以得勝之師敗于郭威之手,主要原因在于他不了解郭威的戰略意圖,中了“疲敵”之計,多次進行無效的攻擊,白白消耗了力量,使軍心沮喪,加之城中糧盡,士卒饑餒,更無斗志,其敗勢已難挽救。戰場上,要時刻注意敵人的動向和意圖,然后相應地制定或調整己方的戰略部署,倘若被敵人常牽著鼻子走,必然遭到失敗。
上一篇:往昔不再來
下一篇:微積分創始人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