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起義失敗
在清末全國掀起反清怒潮之際,河南寶豐縣人白朗成為河南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1911年末,白朗揭起了反袁的旗幟,最初活動在寶豐、魯山一帶,以魯山為根據地。1913年4月,起義軍攻克河南禹縣,繳獲大量槍支彈藥。起義軍提出“打富濟貧”地口號,深受當地群眾的擁護,因而使起義勢力迅速擴大,數月間已發展到河南、湖北兩省的南陽、汝寧、信陽、德安、襄陽一帶,聲威大振。8月,起義軍攻克鄂北重鎮棗陽,接著回師北上,分兵攻克唐縣、方城、盧氏等地。1914年,起義軍又揮師向東,進入安徽,連攻六安、霍山,然后折師西返,攻克光化縣的老河口、商城、固始等地。袁世凱政府集中了省軍隊,命陸建章為“剿匪督辦”,統率20萬大軍,專力鎮壓白朗起義軍。起義軍在此重壓之下,由河南轉向西北,進入陜西境內。袁軍兵分兩路入陜追擊。起義軍在連攻商縣、孝義,并于醴泉、三原等地與袁軍激戰之后,又直入甘肅境內,進軍至涇川、平涼、靈臺一帶。起義軍進入甘肅后,因地廣人稀,土地荒涼,軍需日用非常困難,再加上當地反動武裝處處阻擊,起義軍只好突破重圍,重新返回河南。由于長途行軍作戰,起義軍受到很大的削弱。因起義軍也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各國駐華公使一再敦促北洋政府迅速消滅起義軍,并派遣許多高級官員充當袁世凱的顧問,為其出謀劃策。白朗起義軍回到河南后,在中外反革命勢力聯合進攻下,一再受挫,最后白朗僅帶數十人返回魯山老根據地堅持斗爭,不久,因負傷過重死去,起義終于失敗。
白朗起義的失敗,客觀上是由于敵人強大,尤其是“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的統治日趨鞏固,得以集中力量對付起義軍。主觀上,缺乏明確的反封建綱領;西進陜甘是戰略方向上的失誤,成為起義軍由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偏重于攻城取物,未能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長期流動作戰,沒有建立山區根據地;缺乏鞏固和提高起義隊伍的有力措施。
上一篇:白朗及其起義軍的失敗
下一篇:白沙撒字成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