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船政局的弊端
福州馬尾船政局,是清政府末期經營的機器造船工業之一。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創辦。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新式造船廠,也是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之一。該廠從同治六年(1867年)正式開工起,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停辦時止,35年間共造船40艘。后因經營管理不善,終告失敗。
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左宗棠親自至福州海口羅星塔,購買馬尾山下民田二百多畝作為廠基,并聘請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為正、副監督,計劃興建鐵廠、船槽、船廠、學堂、住宅等工程,并且向國外訂購機器、輪機、大鐵船槽,并聘請外國工程技術人員,主要是法國人。同時還設立“求是堂藝局”(技術學校),招收十余歲聰俊子弟入學,請洋教師授課,先學語言文字,繼之圖書、算學,學成之后,專為制造和管理之用。左宗棠還為馬尾船政局訂立了五年預算,預計造船廠、購機器、慕師匠,須費銀30余萬兩。開工集料,支給中外匠作薪水,每月約需五、六萬兩。以一年計之,需費60余萬兩。通計五年,所費不過300余萬兩。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馬尾船政局于同治六年(1867年)12月24日正式開工,以后幾經擴建,規模不斷增大,計包括繪事院、模廠、鑄鐵廠、船廠、鐵脅廠、拉鐵廠、輪機廠、鍋爐廠、帆纜廠、儲炮廠、廣儲所等廠所,以及船槽、船塢等。船政局包括工人、徒工、學生、管理人員、警衛士兵在內,共有2600多人,并有50名左右的歐洲雇員,(原來規定雇洋員不超過38名)。它建造的第一艘輪船“萬年青號”(木質)于同治八年(1869年)5月下水,排水量1.450噸。截止同治13年(1874年),馬尾船政局共造船15艘,總排水量為15.932噸。到同治十二年底,洋員匠均遣散歸國。
馬尾船政局,初辦之時,就形成一個龐大的官僚行政機構,各廠事務猥煩,委派的員紳將近一百多人。一些追求利祿之徒,把造船業看成是發財的門路。沈葆楨奉命接任左宗棠船政總理那一天,首先碰到的是“薦書盈篋”,“戶為之穿”。沈離任后,人員浮濫現象更加嚴重,到光緒九年(1883年)僅勤雜人員,即所謂差弁和書役,就達88人之多。局中及各船廠薪水每月需銀萬余兩,鋪張浪費多而實效少,船政大臣極欲整頓,竟有積重難返之勢。所造船只,以劣貨售人,一出門了事,概不負責,船只一經風浪,各種毛病都出來了。到了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時,工廠一部分被破壞。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爭后,生產下降。以后日趨衰敗。
左宗棠確實想把“洋務”辦得有聲有色,但他的全部洋務活動都扎根在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之上,這就難以擺脫由這個制度帶來的諸如貪污、浪費、機構臃腫、官僚習氣嚴重、辦事效率極低等弊病。結果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上一篇:難于徹底“反左”的“七千人大會”
下一篇:馬拉多納的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