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商戰理論
中國近代早期資產階級改革派思想家提的以商業為中心全面發展資本主義并以此抵制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經濟思想。商戰理論產生于19世紀60、70年代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鄭觀應。當時,外國資本主義國家以商品輸出的形式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外國商品的大量涌入,引起中國對外貿易的巨額逆差和白銀的大量外流,破壞了正處于萌芽狀態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了拯救中國的國民經濟,一些愛國人士提出了商戰理論。鄭觀應把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分為兵戰(軍事侵略)和商戰(經濟侵略)兩種,其中商戰比兵戰更危險,因為“兵之并吞禍人易覺,商之掊克,敞國無形”(《鄭觀應集·商戰》)。因此,他強調必須注重商戰:“習兵戰,不如習商戰”(同上)。商戰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允許民族工商業者獨立經營一切企業;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提高洋貨進口稅;收回被外國把持的中國海關管理權;對民族工商業的發明創造給予獎勵并實行專利權;允許私人集股成立公司;允許工商業者和組織加入商會;國家設立商部專門處理發展實業問題;自鑄金、銀幣,抵制外國貨幣在中國流通;向外國派遣公使、領事、建立海軍,以保護中國商人在海外的合法利益,等等。商戰理論的提出,在當時具有顯著的進步意義。它把發展國內的資本主義經濟同抵抗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直接聯系起來,體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唐文化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嘉峪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