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枉殺無辜之臣
明太祖朱元璋本來出身寒微,但他做了皇帝以后,暴虐無常,充分暴露出封建統治者的本質特征。當初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在他的手下,多數未得善終;后來有些文武重臣也無辜遭到他的殺害,命運可謂凄慘。
李仕魯是個讀書人。朱元璋第一次見到他時,高興地說:“我早就派人去訪求你了,你怎么直到現在才來呀?”他讓李仕魯任貴州同知和大理寺卿,李在任上頗有政績。后來朱元璋愈加迷信佛道,致使僧尼道士,“其徒橫甚,讒毀大臣”,滿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惟李仕魯和給事中陳汶輝多次諫勸,得罪了朱元璋。一次,李仕魯對朱元璋說:“你既已沉溺于佛教,是不可能再聽我們諫勸的。我現在把笏還給你,請你放我回去當老百姓吧!”朱元璋聽后,二話沒說,竟命令武士當場把李仕魯活活打死。陳汶輝嚇得投了金水河。
朱元璋殺王樸更是毫無道理。王樸原任吏科給事中,后來做了御史。御史這個官本來就是為糾察朝臣、諫勸皇帝而設立的。但有一天,因為他“遇事爭之強”,向皇帝直諫,引起朱元璋的惱怒,命人將他拉出去殺頭。王樸已被綁赴刑場,朱元璋又把他叫回來說:“你看怎么樣?改過了吧!”王樸說:“我這個御史是你任命的,你怎能這樣地摧殘侮辱我?如果無罪,為什么要殺我?如果有罪,就不應該讓我再活著。”朱元璋聽后又火了,吩咐立即行刑。押送刑場的路上,王樸經過史館時,向翰林學士呼喚:“請記住,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枉殺了無罪的御史王樸!”王樸就是這樣被殺死了。因做御史而得罪朱元璋的還有一位叫嚴德珉的。他僅僅因為“以疾求歸”,便被朱元璋黥面,而后被戍邊,直到后來大赦才放還回鄉。
另有臣下鄭士利因“空印案”一事,向朱元璋土奏:“朝廷求賢士,置庶位,得之甚難。位至郡守,皆數十年所成就。通達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復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壞足用之材乎?”他認為以“空印”為大罪不妥,且又因此誅殺大批良臣,未免有些過分了,諫議皇帝審慎從事。這本來是對朝廷的一片忠心,是非常坦誠的。但朱元璋見到他的奏疏,竟勃然大怒,把他交丞相御史審訊,還要追究他的“后臺”。鄭士利笑道:“朝廷只看我的意見是有用還是無用好了。象我上的這種奏疏,連自己也知道必死無疑,旁人哪里還敢給我出謀劃策?我哪里還會有什么后臺?”結果鄭士利被流放,“空印案”牽涉到的許多人仍未能逃脫一死。在朱元璋當朝的洪武年間,文武官員中,象這樣無辜被治罪乃至冤死的,的確是不少的。無怪有個洪武間免于死的左僉都御史后來說:“那個時候國法實在厲害得很,作官的沒幾個能保住腦袋的。”可見朱元璋的酷法嚴刑和臣下的畏懼心理。
客觀地說,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以暴力手段打擊了一批獨攬大權、恣行不法的新權貴,是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的。但他無故誅戮舊臣和敢于直諫的文臣武將,則充分反映了其性格殘暴的一面,政治道義上暴露出專制暴君的狹隘虛弱性。由于他的殘暴專制,到了后來,朱元璋則成了“孤家寡人”,言路日趨堵塞,進而也造成他政治上的失誤。經國治世之道,除了需要“鐵的手腕”,也需要溫、良、恭、儉、讓,更需要寬宏大量,讓人講話,這雖是對封建統治者而言,如今看來也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上一篇:朱元璋大興文字獄
下一篇:朱元璋的南北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