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法國經濟的崩潰
法國在17世紀80年代以前的這段時期,它的政治與經濟力量是相當強大的,史稱路易十四的“光輝的統治”。自17世紀80年代起,法國經濟崩潰了。這種情形之所以產生,這和路易十四推行的宗教狂熱、無止境的戰爭以及反動的經濟政策分不開的。
17世紀末年,法國成了宗教狂熱的犧牲品,這種宗教狂熱當時變成了國家的信條。作為歐洲的“最虔誠的國王”路易十四一貫迫害胡格諾教徒。他在1665至1685年間一共頒布了將近200條限制胡格諾教徒權利的敕令。例如,他甚至禁止胡格諾教徒做藥劑師、雜貨商、排字工、出版商、律師和外科醫生。所以在1685年以前就有3,000名新教徒離開了都爾(法國的大工業中心),移居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王國政府借助于著名的龍騎兵(龍騎兵在胡格諾教徒家中宿營),把新教徒強迫變為天主教徒。最后,路易十四在1685年10月徹底廢除了允許胡格諾教徒信仰自由的南特敕令。從此,除貴族以外的法蘭西王國的全體居民都被迫改奉天主教了。這就促使胡格諾教徒大批移民國外,他們紛紛移居荷蘭、英國、愛爾蘭、普魯士、瑞士等地。在此后15年之內,法國喪失了25萬人口;而據某些歷史學家推測,移居國外的人口總數達到200萬人。例如,尼姆喪失了幾乎全部絲織工人,都爾的手工業者走掉了9/10;在雷姆斯,有一半機器無法使用;而從多菲納逃走的新教徒有10,000名。在這個時代,喀爾文教已經變成了“小市民的信仰”,所以對胡格諾教徒的迫害恰好促使那些在經濟上最活躍和最可貴的人口移往國外。法國喪失了自己的富裕的手工工場主和熟練的匠師。法國雖在宗教信仰上得到成績,但付出了過于昂貴的代價。工商業人口離開了法國。只有凡·洛貝家族是個例外。
國王的無止境的戰爭和反動的經濟政策使17世紀的法國破產了。路易十四在整整32年之內幾乎同全歐發生了戰爭;他的4次大戰(1667至1668年;1672至1678年;1688至1697年;1701至1714年)使法國耗去許多金錢。“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尤其勞民傷財,這場戰爭延續了10多年(1701至1714),它是路易十四單純為西班牙王朝更迭的原因而發起的。這場沉重的戰爭也威脅了法國的殖民地,根據烏特列支和約,法國損失了紐芬蘭、哈德遜灣的土地和新蘇格蘭。僅在1705年就支出軍費17,000萬里佛爾,使預算虧空10,000萬里佛爾,因此需要采取特別措施才能彌補軍費開支。1708年,國家收入共達14,450萬里佛爾,在彌補定期債務和已支出的費用之后,政府只剩下4,400萬里佛爾。然而仍在進行的戰爭需要支出20,000萬里佛爾。為了使下一年的情況有所好轉,政府便著手征收實物稅,共征集50萬袋面粉。此外,不得不把國王的器皿拿去改鑄錢幣,并且不得不停付公債利息。政府在1710年實行了新稅,要求國王的臣民繳納所謂“王家什一稅”。但這并未使法國免于1713年國家局部破產。也未能制止國債的增加。法國國債早在1699年就達到46,000萬里佛爾,而在路易十四逝世時(在1715年),國債已有25億里佛爾。當代人曾正確地認為(正如布瓦歧爾培所說的),國家“油燈里面不再有油了”。由于意大利生絲停止供應,里昂的工業陷于癱瘓。無法忍受的租稅負擔(人丁稅、鹽稅、消費稅),以及在路易十四時代急劇增大的對領主的賦役使農民完全破產。1685至1688,1693至1695,1699至1700,特別是1708至1709年的歉收更擴大了人民的苦難。鄉村中大批居民餓死了。勃艮第的農民靠草根度日;農民到處搶劫國家倉庫,1709年,饑民甚至出現于凡爾賽的大街上。正如沃班元帥(這些事件的同時代人)所證實的,在這個時代內,法國的土地收入減少了1/3(自1660至1710年);國內1/10人口靠乞食為生,半數居民陷于貧困,3/10法國人過著十分困苦的生活,因為他們苦于租稅重負,只有1/10居民生活富裕。
宗教、戰爭、經濟這三大政策,對中世紀的法國經濟影響很大。如今時代不同了,但它的歷史教訓,至今仍有啟迪作用。
上一篇:150億元庫存產品報廢
下一篇:1945年希共交槍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