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百科全書”—敦煌遺書·敦煌文學
敦煌遺書中還有許多文學作品,其內容包括敦煌變文、詩歌、曲子詞等。
(1) 敦煌變文
敦煌變文是唐代民間說唱文學的主要形式,是在漢魏六朝樂府、小說、雜賦等文學傳統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新興文體。敦煌遺書中有八種標名為“變文”的作品,即《破魔變》;《降魔變文》和《降魔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并圖一卷并序》和《大目犍連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八相變》;《頻婆娑羅王后宮彩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變》;《漢將王陵變》;《舜子變》與《舜子至孝變文》;《劉家太子變》與《前漢劉家太子傳》。這些有關變文的原始材料,具有以下共同特點:第一,散韻組合,說唱并行,由散文和韻文交互組合而成;第二,有習用的過階提示語;第三,在由散文說白變為韻文歌唱時,存在某些表示銜接過渡的慣用句式;第四,演唱變文往往配合圖畫。根據這些特點,敦煌遺書中失去標題的說唱作品如伍子胥故事、李陵故事、王昭君故事、張議潮故事、張淮深故事等都屬于變文作品。現存的敦煌變文從內容上可分為三類題材:第一類,如《伍子胥變文》《王陵變》《王昭君變文》等,都是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屬于歷史與故事類;第二類,如《孟姜女變文》《舜子變》《前漢劉家太子傳》等,均講述的是與一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地方古跡、社會習俗等有關的故事,屬于民間傳說類;第三類,如《太子成道經》《八相變》《降魔變文》《破魔變》等,主要講述釋迦精心修道,斷絕苦因,追求佛家最高理想的故事和佛法戰勝邪道的故事,屬于宗教類。
敦煌變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于中國文學的發展有著極其偉大的貢獻,它在歷史上是民間說唱的俗文學,是由人民大眾創造的文學。變文內集中保存了許多唐、五代時的民間口語,這對我國古代話言和文學,尤其是民間文學的研究極有價值。變文的發現使我們認識到宋代話本、明代“三言”、“二拍”,以及明清以來彈詞寶卷、鼓詞的由來,填補了文學史研究的空白。敦煌變文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文學奇葩,但是它的產生與發展受到西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響,也是絲綢之路文化的象征。
(2) 敦煌詩歌
敦煌詩歌是敦煌遺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主要是指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唐代詩人專集、唐代詩文選集、唐人選唐詩以及流傳于敦煌地區僧俗人士的詩歌殘卷,還包括某些即情應世、針砭時弊、感慨悲懷的敦煌民間詩歌,據統計可達三千首左右(見張錫厚《敦煌詩歌考論》)。
根據這些敦煌詩歌的特點,可分為四類:
①敦煌詩人之作,即由敦煌地區的詩人文士所創作的詩歌作品。這些作品存在這樣幾種情況,第一種是直接反映當時變幻無常的社會時事,如敦煌寫本《唐人詩集殘卷》中的《冬日書情》《聞城哭聲有作》等,均反映了唐代安史亂后,西北地區陷入吐蕃統治后的歷史及人民遭受的苦難與痛苦。而“三楚漁人臣張永進上”《白雀歌》詩則利用讖緯之說,為張承奉自立為白衣天子,建西漢金山國大造輿論,詩中侈陳瑞驗,以明天命所歸,可視為金山國開國史。第二種是敦煌人士所獻賀詩及酬贈奉答之作,如《白鷹歌》,作者以白鷹的異端呈祥,歌頌秉節龍沙的尚書;《贈鄧郎四弟》詩充滿濃郁的感情色彩;《贈道清和尚詩》抒發對恩師的無限感激之情。總之,這一類詩篇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除具有一定的藝術情趣外,更注重詩歌的實用價值。第三種則是描寫和贊頌敦煌地區名勝古跡之作,如《敦煌二十頌》,每首均以五言律詩,詠頌了三危山、白龍堆、莫高窟、貳師泉、渥洼池天馬、陽關戍、水精堂、玉女泉、瑟瑟監、李廟、貞女臺、安城襖、墨池、半壁樹、三攢草、賀拔堂、望京門、相似樹、鑿壁井、分流泉等二十處名勝古跡之地。
②釋氏佛徒之作。敦煌是絲綢之路的要沖,是漢族聚居區最先接觸佛教的地方,除了佛教典籍得到大量傳抄,講經傳道深入民心之外,釋氏佛徒創作了大量詩歌作品。敦煌詩歌中的釋氏作品,大都佚去作者姓氏,留名的詩作不多,主要有河西都僧統賜紫沙門悟真的詩作,以及洞山和尚《神劍歌》、丹遐和尚《玩珠口令》、融禪師《定后呤》、青剉和尚《誡后學銘》等。這些佚名詩歌按照內容的不同,可分為揣摩人生、嗟嘆凡迷;演繹生死,弘揚佛法;勸戒修行,參禪悟道。另外還有數量頗多,內容豐富的《王梵志詩集》,他的詩有三十個卷子,四百余首。王梵志詩明白易懂,通俗如話,言近旨遠,發人深省。王梵志創作的某些描寫社會、直接反映貧富對立的詩篇以及揭露封建官場種種弊端的詩篇,都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史料價值。
③敦煌地方人士創作的民間詩歌。這些詩作除個別留下作者姓名外,絕大多數為佚名之作,這些詩作或抄在寫卷背面,或寫于其他文字夾行之間,可分為以下幾類:勸善修道的詩歌,如衛元蒿的《十二因緣六字歌詞》,以家教世訓為內容的詩句,如《崔氏夫人訓女文》;反映民間風俗習慣的詩作,內容比較廣泛,以時令節候、婚喪嫁娶為題,如《下女夫詞》《詠驚蟄二月節》《康大娘遺書》等;感嘆抒懷之作,如《少年老翁相問嘆詞》,以少年與老翁的問答,尤其是老翁的感嘆:“……吾嗟三五少年時,神情美貌呈芳姿。莫言我獨今如此,汝等須臾還若斯”。生動地說明了人生短暫,終須衰老的人生哲理,為避免“老之將至”的感嘆,那就要從少年時代勤奮學習,“童兒學業初殷勤,累習積圣德人欽”。
④敦煌佚存唐代詩人之作。敦煌遺書中所保存的唐代詩人作品,有專集、選集、名篇珍本,殘詩斷卷等,它們的發現,為唐代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敦煌發現的唐人詩集除《王梵志詩集》外,還有《李嶠雜詠注》《高適詩集》《白香山詩集》等。《李嶠雜詠注》有兩種抄本,詩注為張庭芳撰,這是迄今發現的敦煌唐人詩集的唯一注本。敦煌所見唐人抄寫的唐詩選集卷帙較多,有的還夾抄有文、賦、詞等作品,其中許多詩篇為《全唐詩》所未載,是研究唐代文學的珍貴資料。
敦煌詩歌中保存的唐人名篇佳作,以韋莊的《秦婦吟》最為著名。該詩久佚,僅《北夢瑣言》載其佚句。敦煌遺書中該詩的抄本較多,而題記為“天復五年乙丑歲十二月十五日敦煌金光明寺學仕張龜寫”的敦煌寫本年代最早,該寫本距作者詩中所述及的時間“中和癸卯”(883)只有二十二年,實屬最接近原詩而又真實可靠的寫本。
(3) 敦煌曲子詞
詩的形式在盛唐以后有所突破,這就是曲子詞。曲子詞也簡稱為詞,起源于民間,萌發于六朝,發展于中唐,至五代、宋而成為一種新詩體。敦煌曲子詞即指在敦煌遺書中保存下來的唐五代燕樂曲詞。敦煌曲子詞的民間詞是唐宋詞的最早形態,是由民間興創的,在早期并沒有被一般作家所接受,唐五代作家中很少能看到有這類作品。敦煌曲子詞大半隨便寫在卷子后面或背面,也有寫在卷子夾縫部位的,其句法、文意大多具有民間爽直而富有感情的特色,所以斷定是民間作家的作品。敦煌本曲子詞匯集在一起的只有一部,即《云謠棠》。
敦煌曲子詞的內容極為豐富,即有“邊客游子之呻吟,忠臣義士之壯語,隱君子之怡情悅志,少年學子之熱望與失望,以及佛子之贊頌,醫生之歌訣……閨情與花柳”(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敘錄》)等,這些內容的題材又都來自作者的親身經歷,表現了他們的真實感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它使用的語言質樸天真,自然渾厚,而且也運用夸張、比喻、襯托、影射、借景寫情、借物寫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敦煌曲子詞中有很多描寫普通勞動人民生活的曲子詞,如《浪濤沙》專門描寫船工生活:“五里竿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還有歌頌愛國士子的曲子詞,這些有關愛國題材的詞作雖然都以忠君、忠于中原王朝為內容,但卻融合著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感情,體現了唐末五代敦煌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的精神。如《菩薩蠻》詞,“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望龍庭,麟臺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懇難伸吐。”抒發了張議潮領導沙州人民驅逐吐蕃后,決心光復河西及對唐王朝的忠誠。敦煌遺書中也保存了一些反映民族關系的曲子詞,如《獻忠心》二首,雖然有美化封建帝王,遮掩他們實行民族壓迫的一面,然而就其主流看,卻是唐王朝對邊疆民族實行友好政策,各民族相互友好關系的真實寫照。另外,還有一些以時間為順序的聯章體曲子詞,它們以五更、十二時辰、十二月、百歲篇、十恩德的形式來分時歌唱的,是一種民間流行的辭曲。
敦煌曲子詞在藝術上表現出明顯的現實主義精神和通俗的民間特征,是早期詞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是宋詞成熟以前在敦煌保存下來的詞的早期形態。
敦煌遺書自發現以來,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研究,除其本身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外,還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各種原始記錄,均出自當時人之手,是客觀反映當時社會實際的第一手材料,其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成為我國中古時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上一篇:嶺南文化·嶺南文化的現狀與前瞻·改革開放與嶺南文化蘇生
下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石窟藝術·敦煌石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