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途說的價值
山東沂南鞋廠由于品種陳舊,銷路不暢,工廠面臨倒閉的危機,急需開發出新品種來,以使鞋廠起死回生。有一次,該廠的技術科長去北京給孩子看病,無意中聽到過路人議論說,市場上有一種仿皮塑料涼鞋價廉物美,經濟實惠,就是不易買到。吳佩龍回廠后,把這條“馬路新聞”告訴了廠長劉洪明,劉廠長非常重視這條信息。但這種仿皮塑料鞋究竟如何呢?他就四處打聽,了解到這是江西一家鞋廠生產的,他還購來了實樣,一看果然不錯。這種鞋子看上去像皮,摸上去像草,實際上是塑料制成的,他將這種鞋子進行改進后推向市場,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果。
還有一次,劉洪明到街上閑逛,看見有幾個軍人迎面走來,他們腳穿膠底布鞋,顯得輕捷、舒適,精神抖擻,路旁不少行人都注視著這種新型的布鞋,露出羨慕的目光。有的人還低聲議論:“這種鞋子真好,可惜市場上沒有賣的。”
劉洪明馬上聯想到自己的鞋廠可以生產這種布鞋。正巧他的鞋廠有個職工是從部隊鞋廠轉調過來的,劉洪明就通過他,派人去部隊學習粘膠底的技術,開始生產這種布鞋。由于產品適銷對路,1982年,工廠就轉虧為盈。
由于部隊的鞋子是規范化、統一化的,這對整齊軍容固然很有必要,但對市民就缺少廣泛的適應性。劉洪明于是進行產品跟蹤,甚至派人到街頭廣泛聽取道聽途說,了解人們對這種布鞋的反映。他將從部隊學來的注塑布鞋做成各種不同的式樣,不僅繁榮了本地區的鞋子市場,而且打進北京、天津這樣的大城市和山西、河南廣闊的農村地區。
銷售越多,反饋的信息也就越多,人們的“評頭品足”的意見也隨之增長。劉洪明認真地對各項意見進行分析,他的結論是,這種注塑布鞋在市場上銷售不斷呈上升的趨勢,于是他下決心增設了一條專門的流水線,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建成投產了,搶了速度,贏得了時間,當相鄰地區的鞋廠開始生產注塑布鞋時,沂南鞋廠已經能生產30多個花色品種的注塑布鞋,推銷到4省10市180多家商店,這一年該廠獲純利潤12.8萬元。
上一篇:赤眉軍豆子誘敵
下一篇:鄧析與死尸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