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雪國世界·崛起的珠穆朗瑪峰
在亞洲大陸的南部,一塊顏色桔黃,形似駝鳥的土地,它包括我國的西藏自治區、青海省以及甘肅省的西南部、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它就是面積二百余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地球上地勢最高、最年輕,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在漫長的地質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極其復雜的海陸大變遷。早在距今約八億年以前的晚元古代時期,青藏地區是一片波濤汪洋。到了距今約二至零點八億年的中生代,青藏地區發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海洋面積逐步縮小,陸地范圍漸漸擴大。在大約二億年至三千萬年前漫長的地質年代里,青藏地區從北到南逐步海退成陸。北面的昆侖山區最早,成陸于古生代晚三疊世末;中部的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區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區分別在中生代侏羅世末和早白堊世末成陸;南部的藏南谷地和喜馬拉雅山區最晚,成陸于晚白堊世末及新生代第三紀始新世中期。其中,在到距今約三千萬年左右的始新世末期,爆發了一場強烈的地殼運動,這就是著名的“喜馬拉雅運動”。這次運動使海水最終全部從青藏地區退出。以后,在近三百萬年左右的時間內,由于青藏地區正好位于三大板塊(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作用的應力集中帶上,因此,在三大板塊的相互擠壓、俯沖作用下,造成了青藏高原隆起,最終使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等山脈形成。特別是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在晚第三紀碰撞,拼合以后,印度洋的海底擴張并未停止,到第四紀時期,印度洋海底擴張速度加快,印度地塊和塔里木地塊、太平洋板塊以更大的力量向青藏高原擠壓、俯沖,使整個高原就像從南邊、北邊、東邊打進幾個楔子一樣,被大幅度整體抬升,形成今日巍峨聳立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文化主人,以藏族為主,兼有門巴族、珞巴族、羌族、漢族等多種民族。自古以來,藏族一直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民族。據1990年人口普查統計,我國境內現有藏族4593330人,其中2096340人集中居住在西藏自治區境內(西藏自治區總人口為2196010人),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其他地區的藏族占2496990人,分別分布于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境內的十個藏族自治州和兩個自治縣。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居住面積之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方圓二百余萬平方公里。
藏族傳統的歷史學者習慣上將上述廣大的藏族地區劃分為三大區域,即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如、下朵康六崗。所謂“上阿里三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它幾乎包括了新疆以南,克什米爾以東,拉薩以北的廣大地區。但就狹義而言,它主要指今西藏阿里地區。(參見《安多政教史》和《松巴堪布史》等記載)。所謂“中衛藏四如”,主要指以雅魯藏布江的支流拉薩河流域為中心的整個西藏地區(不包括昌都、阿里地區和藏北高原)。元朝時期,曾在上述兩個地區(即烏斯藏)設立烏斯藏納里速古魯遜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主要管轄烏斯藏即衛藏、納里速即阿里、古魯遜即阿里三圍等地區。而所謂“下朵康六崗”,即包括其余藏區。“朵康”(又為“多康”)即《元史》中的“朵甘思”,是一個很大的行政區域,分上、下兩部,“多堆”為上部即安多地區,“多美”為下部即康區。至于“朵康六崗”中的“六崗”大體包括“朵康”的大部分地區。因此,“下朵康六崗”的范圍即包括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藏區以及西藏的昌都地區。元朝時期,曾于此區設立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主要管轄今甘、青兩省的藏族地區和四川省阿壩及甘孜兩藏族自治州北部的一部分地區;設立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主要管轄今四川阿壩、甘孜兩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以及云南迪慶和昌都地區的一部分。根據元朝的這種行政劃分,藏族習慣上又將自己居住的區域分為三大塊,即衛藏、安多、康區。由這三大區域形成衛藏、安多、康巴三大方言區。即以拉薩、日喀則為中心的衛藏方言區,以青海藏區、甘肅藏區、四川阿壩州為中心的安多方言區,以四川甘孜州、云南迪慶州、西藏昌都、青海玉樹州為主的康巴方言區。
任何民族文化都有特定環境,都是特定環境的文化,環境能夠改造一個民族,塑造一個民族,同時也就能夠改造和塑造特定環境的文化形式。自古以來,藏族就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世界屋脊”之上,藏族在這由藍天、草原、雪山、江河、牦牛、雄鷹組成的雪域高原上,創造了獨具風格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宏觀上,藏族文化給世界的首先是這一雪峰林立、江河縱橫、草原遼闊的獨特的高海拔環境,和這個獨特環境造就的人們的形象,性格和審美。藏民族的白色崇拜,日、光、火的崇拜,羱羝、牦牛、雪獅、虎的崇拜,無不兆示著這一點,也無不映襯出藏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說“藏族文化是由冰雪和日光孕育的,神秘的雪山三角成為人們心靈深處不自覺的沉淀。”(《藏族文化散論》)藏族文化是崛起的珠穆朗瑪峰文化,它正帶著“世界屋脊”雪域高原所獨有的風采進入世界文化之林。
上一篇:齊魯文化·禮樂之邦·崇德重民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藝術·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