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景氣”與七條教訓
1955年到1964年是日本經濟高速度發展的時代,俗稱“神武景氣”。也有的學者把這次經濟繁榮稱之為“數量繁榮”。所謂數量繁榮,是指既沒有通貨收縮也沒有通貨膨脹,經濟在物價穩定的形勢下不斷發展,企業可以通過增加交易額來增加收益,是最理想的一種局面。
然而,事物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出現神武景氣的過程中,也暴露出阻礙生產發展的種種問題。其主要的問題是國營鐵路運輸能力、電力和鋼鐵不足,這些問題都構成國內批發物價上漲的因素,產生不利的影響。國營鐵路和運輸,在神武景氣期間一直非常緊張,車站積壓的待運貨物增多,不得不臨時動員卡車運送,然而由于公路很壞,效果也不大。鑒于神武景氣的這種沉痛教訓,便加速全國縱貫公路和收費的高速公路的積極建設。
針對電力和鋼鐵不足,采取了增加工程數量的投資和提前開工的措施。但是,采取這些辦法則幾乎不能指望在短期內會取得增加生產能力的效果。毋寧說,從短期來看,鋼鐵業越是急于進行設備提資,就越是需要大量鋼材,這反而造成了供求關系緊張的矛盾。
此外,在神武景氣期間,缺水的現象非常嚴重,在川琦、四日市、尼琦等工業地區,由于抽地下水過多而造成地基嚴重下沉。采取制止地基下沉和確保用水的措施是重要的。
阻礙神武景氣向前發展的致命因素,還不是生產上出現的障礙,也不是國內繁榮造成的出口不振,而是由于進口急劇增加,國際收支惡化,出現了外匯危機。為了度過這次危機,從國際貨幣基金進行了緊急借款。但是,并不是不付任何代價就可以接受緊急貸款的,其代價就是實行緊縮財政,謀求恢復國際收支的平衡。1957年外匯危機時,日本銀行決定加強緊縮銀根后,通貨緊縮政策便充分顯示了效果。
日本在“神武景氣”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和問題較多,而解決問題時,又往往在最后關頭,才臨陣磨槍,采取應急措施,缺乏預防性的政策,執行時也就難免付出重大犧牲。對此,1958年3月,日本發表了經濟白皮書,在談到經濟政策時列舉了七條教訓。通俗地說,這七條教訓是這樣的:(一)不能對經濟本身所具有的自動調節能力抱過大的期望。這次也出現過樂觀論,認為即使神武景氣繁榮得過頭也會自行恢復,經濟和國際收支都會順利發展,因此沒有必要采取經濟調整措施。但是,在現實中,這種樂觀論行不通。(二)如果經濟本身的調整能力不夠,就應該更早地靈活地采取調整措施。應該注意實行預防性政策,以便將經濟變動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三)經濟統計不完善,延誤了政策的實施。(四)執行政策時沒有充分注意經濟統計中出現的信號。即使已經出現了警告信號,也還是借口有特殊理由而要“橫過馬路”。無視信號導致了負傷者的增多。(五)非常缺乏使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在資金過剩時不采取措施吸收這些多余的資金,因此,銀行的過度競爭加劇了經濟的變動。(六)在考慮經濟時,總是將長期的目標同短期的措施混為一談。借口長期需要現代化投資,而不管眼前的國際收支已經陷入危機狀態,還想繼續往前跑。(七)相反,如果不在考慮短期因素的同時考慮長期結構的變化,采取緊縮銀根政策,那末就會對社會的一些薄弱部門造成不良的影響,使長期的資源分配出現不平衡。日本這一經濟白皮書寫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但是,至今仍然有參考價值。
上一篇:“社來社去”與“社來官去”
下一篇:“福利社會”神話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