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名繼業,太原人。父楊信,后漢麟州刺史。業幼卓越豪邁,負氣仗義,善騎射,好游獵,所獲常倍于人。曾謂人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
年二十,為北漢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而聞名,屢立戰功,所向皆捷,時人號之為“無敵”。宋太宗聞其名,曾派人收買,未果。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五月,宋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出降,業猶據城苦戰,太宗令繼元招之。業乃釋甲來見,太宗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
十一月,太宗以業長期守邊,熟知邊事,命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三交在今山西陽曲縣北),密封珠寶以賜。次年三月,遼兵犯雁門,業領數千騎自西陘(雁門關西口,在今代縣西北),由小道至雁門關北口,然后南向,擊遼之背,大破之,殺其駙馬侍中蕭多羅,俘都指揮使李重誨。自是,遼兵見業旌旗,立即引去。但宋戍邊諸將多忌之,有密上謗書,言其短。太宗皆不疑,封書以付業。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七月,詔遷云、朔、應、寰四州之民于內地,令潘美等引兵護之。時遼蕭太后率兵十萬攻陷寰州,業以“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建議:“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云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在今原平縣西北),遣強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騎士援于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監軍王侁曰:“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業曰:“不可,此必敗之勢也。”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曲行觀望)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乃引兵自大石路趨朔州,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將立尺寸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于敵。”且指陳家谷口(在今朔縣西南)曰:“諸君于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活人)矣。”美與侁遂陳兵于谷口。業果遇遼伏兵,大敗,急退向陳家谷口。
侁從寅(早三點至五點)至巳(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不見動靜,以為遼兵敗走,為爭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沿灰河(今桑干河上游)西南行二十里。二人聞業敗,即逃去。業力戰,退至谷口,見谷口無人,撫膺慟哭;再戰,士卒皆盡,業負傷數十處,猶手殺數十百人,馬亦重傷,遂被俘。業嘆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而死。太宗聞之痛惜,曰:“業誠堅金石,氣激風云。”“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于沙漠;勁果飆厲,有死不回。”
業雖不知書,但有智謀。行軍作戰,與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穿毛皮,業僅披棉衣,露坐(坐于露天之下)治軍事,傍不設火,侍者僵仆,而業怡然無寒色。為政簡易,御下有恩,士卒樂為之用。朔州之敗,左右尚有百余人,業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眾皆感泣,不肯去,故無一生還者。聞者皆流涕,亦為宋以后歷代人民所懷念,眾多有關楊家將之戲劇、小說,就是這種懷念之具體表現。
上一篇:《楊業》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楊師厚》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