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流亡六十年的小說:皮利尼亞克的《紅木》
1929年1月,蘇聯作家鮑里斯·皮利尼亞克寫完了中篇小說《紅木》。由于國內拒絕發表,皮利尼亞克將手稿寄到國外,當年就由柏林彼得羅波利斯出版社出版。然而,這部作品遭到國內的猛烈抨擊,一直不能與蘇聯讀者見面。直到1989年1月,《紅木》才在蘇聯作家協會機關刊物之一《民族友誼》上全文刊登,首次正式與國內讀者見面。這樣,《紅木》經過六十年的國外流亡,終于榮歸故里了。
作者皮利尼亞克是從歷史和民族命運的高度來寫這部作品的。他不同意過去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們對傳統俄羅斯民族精神的看法,因此寫了“另一種怪人”,即紅木家仆的制作者、修復者和收藏者的生活,認為那才是真正俄羅斯民族精神的體現。小說通過對斯庫德林一家的描寫,一方面借雅科夫老人所謂的“理論”及伊凡、阿基姆叔侄的道路,反映出作者對革命的憂慮和失望;而借麗瑪及其女兒的形象,則鮮明表現出他對人不受理智控制的生理本能的贊美,認為追求異性、生兒育女才是人生真正有價值的內涵。作品基調里悲涼的、暗淡的,對人類激情和生理本能的贊美也失之片面。但《紅木》畢竟反映了相當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它是一部出色的民俗小說,也是一部成功的政治小說和哲理小說。
小說《紅木》在柏林發表后,皮利尼亞克立即遭到嚴厲的批判。1937年肅反運動開始時,皮利尼亞克被捕入獄。1938年4月,被執行槍決,含恨而死。
當《紅木》重新回到蘇聯的時候,皮利尼亞克已經在地下長眠了五十年。他已經不可能親眼看到這一天了。
上一篇:一部與《水滸傳》唱反調的怪書——《蕩寇志》
下一篇:一項宏偉計劃的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