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未竟留遺恨
柳青的《創業史》是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史詩性的巨著。它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反映問題的廣度、深度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這部作品通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概括反映了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矛盾沖突,著重表現的是在這場革命中社會的思想和心理變化過程。
柳青是一位寫作態度十分嚴肅的作家。他多次說過:“人民的作家決不能草率地向人民交卷。”為創作《創業史》,1952年,他舉家由北京遷往陜西省長安縣皇甫村,并任縣委副書記。終南山麓、蟆河灘上,都留下他的腳印。他那身穿藍布對襟小褂的身影時常出現在田間地頭的社員中間。他幫助農民成立了當地的第一個互助組,給干部作報告,和社員談心,實際的工作為四部連續性長篇小說《創業史》的寫作積累了豐厚的生活素材。他了解農民的感情,對運動中出現的問題也有著深刻的思考,因此,很快便完成了第一部,并在病床上作了修改。
柳青本來就患有嚴重的哮喘病,而“四人幫”又制造了種種罪名來摧殘作家。不給治療,進行批斗,剝奪深入生活的權利,相伴的愛人又被逼而死,甚至連他在皇甫村利用破廟修補的住宅也難逃劫難。1967年,第二部的手稿還曾在一次抄家中下落不明。最后,是有人幫忙在一所大學堆放抄家物品的小樓上找到的。在1972年,柳青曾進京求醫。當時,周總理指示衛生部給予妥善安排,并轉告陜西省委予以照顧。總理還說:希望柳青養好病,寫完四部《創業史》。可是,在十年浩劫中柳青無法去完成總理的愿望。
粉碎“四人幫”之后,柳青說:“讓我再活上二、三年,我就能完成《創業史》,那時我就安心了。”可是,病魔卻沒有再給他時間。《創業史》只寫完了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卷。從現有的部分來看,并非完美無缺,但整體上不失為思想與藝術都已達到相當成就的巨著。現在《創業史》已被譯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種文字,流傳國外。
《創業史》豐富了我國的文學寶庫,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天假以年,柳青肯定會將第一部修改得更加完美,也完全有把握按計劃完成未完的部分。
上一篇:“出口主導型”產業受阻
下一篇:“利出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