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本島人本—儒學與傳統神學·反神學的特質
孔子創立的儒學,是春秋時期脫胎于巫史之學的理性思潮的結晶。這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立足于現實的人生社會,著眼于現實的社會改造,注重以仁政德治取得民心以鞏固統治地位而不再用上帝鬼神作為主要威懾力量(雖然仍未擺脫“神道設教”的神學影響)。作為一個生于亂世、從社會底層成長起來、知識淵博、頭腦清醒、銳意變革社會現實的封建領主階級思想家、政治家的孔子,對于這一理性思潮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作了有選擇、有批判的充分吸收,使之成為自己“仁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以人本思想為重要特色的孔子儒學,就是對這一理性思潮進行科學總結的結晶,是春秋時期無神論思想的合乎邏輯的發展。
從研究孔子最可靠的資料《論語》來看,儒學的內容主要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闡發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用“仁義禮樂”之道治理國家,改造社會,探求人生,指導門徒。孔子是個腳踏實地的現實主義者,而不是向往彼岸的宗教家。雖然孔子的思想中充滿了有神與無神的矛盾,但以人本思想為特征的無神論傾向是其積極的主流。他輕天道,重人道;輕鬼神,重人事;輕迷信,重理性,在哲學、倫理學、教育學等許多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論探討,創造性地發展了春秋時期的無神論思想,為中國古代無神論立下了一塊堅實的奠基石。
在中國無神論史上,儒家或受儒學影響的思想家占有重要地位。從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到否定天人感應的司馬遷、揚雄;從大膽否定讖緯神學的桓譚、張衡,到對封建神學進行全面批判,建立了無神論體系的王充;從堅決批判道教神仙方術的曹植,到堅持“神滅論”,勇斗佛教徒的范縝;從提出“天人不相預”、“天人交相勝”,肯定“人定勝天”的柳宗元、劉禹錫,到把生死看作氣之聚散,否定鬼神和輪回報應的二程、朱熹;從創立了“元氣本體論”,在理論上批判了佛、道世界觀的張載,到闡明“謀事與成事皆在人”的葉適;從謝應芳的《辯惑編》到熊伯龍的《無何集》;從系統批判宗教神學、封建迷信,并把封建神學的流行歸于最高統治者的王廷相,到發展了王充、張載的氣一元論,從而登上了古代樸素無神論高峰的王夫之……這一個個閃耀著無神論光輝的名字,如河漢群星,照亮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界。他們用現實的觀察、理性的思考、精辟的分析、勇敢的戰斗,不斷地批判和抵制了宗教神學、世俗迷信的妖風迷霧,把無神論思想從一個高潮推向又一個高潮,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古代思想乃至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并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儒學的無神論思想,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點:
(1)以王權抵制神權。儒家學者最重視社會政治問題。他們抱著積極入世的態度,堅持刻苦學習,探求人間真理,一邊精心設計救世方案,一邊爭取從政,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改變天下無道的局面,建立一個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大一統封建國家。他們幾乎人人都在封建政權中任過職。這就加強了無神論的地位和影響,鞏固了王權,抑制了神權,使中國的王權一直高于神權。由于孔子儒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打著儒家旗號的無神論思想家又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政府官員,所以,中國古代無神論雖然從根本上來說不為推行愚民政策的封建統治者所歡迎,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承認和容納,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甚至有些封建帝王也接受一些無神論思想。許多進步思想家雖因宣傳無神論觸怒“龍顏”而遭受打擊,但總的來看,并沒有出現像西歐中世紀反宗教神學的“異端”思想家那樣受到大規模殘酷迫害的情況。統治者有了強大的王權及其得力的精神支柱—儒學,也就不必過多地依靠神權了,這就使中國避免了西歐中世紀那樣神權占據支配地位的狀況。西門豹、范縝、王安石等在他們的職權范圍內對神學理論和現實迷信的批判,則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其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都是十分重大的。與社會政治思想緊密相結合,為現實政治服務,是中國古代無神論的一個重要優點,也是中國古代無神論的一個重大缺點。加強王權的目的,使中國古代無神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統治者的支持,加強了抵制神權的力量,但也使無神論的發展受到統治者的嚴格限制,造成了一些嚴重的局限。
(2)以人道遏制神道。孔子非常注重人道,即治國做人的道理,處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等。他全面地繼承、總結和發展了自原始社會末期以來前人倫理思想的積極成果,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地研究了運用道德思想調整全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改變社會政治風貌的問題,建立了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完整的封建主義倫理思想體系,作為維系封建統治的工具,從而否定了以鬼神禍福人類的神道,這對后人的無神論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孔子把完整的道德理想—“君子之道”作為志士仁人的修身立命之本,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終生奉行的大道,充分反映了他對“自我”人格的發現和對他人人格的尊重;他高度贊揚堯、舜、周公、管仲等圣君賢相在治理國家、造福人類方面的作用和成就,用英雄史觀代替了上帝史觀;他把仁政德治、道德教化作為治國之本,從根本上否定了以神為本,充分挖掘了人生的價值,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維護人的尊嚴,提倡通過人類自身認識自己,管理自己,為把人從神的重壓下解放出來,遏制宗教神學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貢獻。孔子基于人本思想基礎之上的人道主義思想,是人類智慧之樹上的一只早熟的蘋果,閃耀著先知的光芒。它為中國封建社會以及世界文明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3)以力學致知破除宗教神話。宗教的基本觀點,是認為上帝(或者神仙)創造一切,主宰一切。在鼓吹神的威力,貶低人的智慧,推行愚民政策,阻礙科學發展方面,宗教竭盡了吹牛撒謊之能事。而戳穿這些謊言的最好方法就是發展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訴諸真理。通過學習、總結人類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經驗,找出自然、社會自身的發展規律,還其廬山真面目。這樣,一切宗教神話也就不攻自破了。儒家學者都以力學致知的孔子為楷模,通過踏踏實實的刻苦治學,努力掌握最廣博的知識。由于儒家以政治、倫理為中心的人本思想中存在著忽視自然科學研究的傾向,以人道推知天道,以個人經驗合理外推認識世界的模式中存在著以主觀想象代替具體研究的缺陷,很少進行觀察、實驗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獨立研究,他們的自然科學知識就相對地顯得不足而且不夠準確,從而影響到無神論水平的提高。
(4)以實用理性批判神學迷信。儒家的無神論講求實際,通俗樸素,具有廣泛的社會現實性、一定的理論性、科學性而思辨色彩不濃。他們在同有神論的斗爭中,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擺事實。他們通過對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駁斥神學迷信,用一件件歷史事實駁斥鬼神福禍于人、人能得道成仙,還通過文字考據等方法揭示謬說的由來,用宗教對國家政治、經濟、國防、民俗造成的惡劣影響說明宗教的無益而有害,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但儒家的思想體系雖然包含有一些形式邏輯的成果,蘊藏著批判有神論的巨大理性力量,卻主要還是強調躬身踐行,經世致用,沒有把邏輯思維問題獨立出來進行專門研究,所以,就影響到后來的無神論者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具體宗教迷信的批駁上,而忽視了在理論方面,思維規律方面的總結和提高。從漢代的王充到清初的熊伯龍,古代無神論者一直停留在樸素唯物主義水平,一直使用矛盾律、歸謬法、類比推理、兩難推理等孔子所發現并使用了的邏輯方法。而這些形式邏輯的思維方法,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經差不多完全具備,并得到系統的理論闡述了。在中國,直到清初的熊伯龍,無神論思想家們還停留在形式邏輯的零散運用階段。這樣,就使得中國古代無神論因缺乏系統的嚴密論證,大多是就事論事而顯得思辨色彩不濃。這一弱點即使在王充、熊伯龍等這樣杰出的無神論代表人物身上也明顯地存在著。
上一篇: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史學思想·歷史觀點
下一篇:宋明理學·“發展本心”·發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