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主導型”產業受阻
長期以來,日本以“貿易立國”作為基本國策,因此,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出口主導型”產業結構,它的突出表現是:(1)出口產品集中。名列前茅的30種大宗出口商品和名列前茅的10種大宗出口商品的出口額,分別占總出口額的70%和50%。(2)出口企業集中。名列前茅的30家出口大公司的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60%。但是,迄今為止,日、美、歐之間出現過高一陣低一陣的貿易摩擦,各國為爭奪世界市場商品銷售份額,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日本的出口主導型產業陷入了困境。
從80年代中期起,一股強勁的經濟集團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國際上興起。美國早在1984年就把里根政府所提出的通稱為“小馬歇爾計劃”的《加勒比海地區構想》以法律形式付諸實施。形成了雙邊特惠貿易協定;1985年6月同以色列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區協定;1988年1月同加拿大簽訂了《美加自由貿易協定》;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濃厚的綜合貿易法案經過里根總統簽署之后從1988年8月23日起開始生效;美國貿易代表局首席代表威廉·布洛克所提出的美國同東盟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也已進入了具體化階段。
現在,除英國以外的歐洲共同體的11個成員國對日本的108種商品的進口實行限制。歐洲共同體對從日本進口的復印機、印刷機、電子打字機和精密滾珠軸承等9種商品課征反傾銷關稅,并正在對日本的半導體、汽車電話、錄像機和電子灶等8種商品是否也屬于傾銷商品一事進行調查,而且還準備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來對付歐洲共同體認為屬于進行傾銷和變相傾銷的日本廠商。
1992年歐洲共同體實現更高一級的一體化,日本貨進入西歐勢必碰到更大的阻力。
面對上述形勢,日本當然不能無動于衷。在中曾根唐弘任首相期間,日本曾提出過一個“亞洲和太平洋經濟與文化論壇設想”同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哈托磋商過,并得到了蘇哈托的贊同。1988年6月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對日本報界公開表示,為了鉗制美國和西歐的貿易保護主義,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西太平洋自由貿易圈是有益的。
很明顯,美國所搞的雙邊自由貿易區和貿易協定矛頭主要是針對日本和西歐,而歐洲共同體所搞的更高一級的一體化則矛頭主要是針對美國和日本,日本擬議中的自由貿易區(倘使能搞成功)也將主要是對付美國和西歐的。三者斗爭的中心是爭奪在國際市場上的商品銷售份額。
既要不使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又要保住并擴大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份額,這將是日本面臨的挑戰。
日本“出口主導型”產業遭受歐、美各國的阻撓而出現的貿易戰,說明由于壟斷資本追逐高額利潤,極大擴大生產,而廣大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相對縮小,資本主義的市場問題日益嚴重,為奪取國外銷售市場,貿易戰將愈來愈激烈,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將會加深。
上一篇:“幾上幾下”
下一篇:“創業”未竟留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