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天寶十四年(775)安史之亂,唐玄宗從長安逃往四川,走到馬嵬坡(陜西興平西),衛兵作難殺死楊國忠,并逼玄宗處死楊貴妃。自此馬嵬詠史之作不絕。袁枚在乾隆十七年(1752)赴陜西路過馬嵬驛時,也寫了四首詠史詩,此為其中一首。
詩人身臨當年是非之地,深思千年譽嘆不絕的帝王妃子情愛。“莫唱當年長恨歌”,首句詩意并不在于表述君妃愛情不值得同情,也非否定白居易《長恨歌》對李楊愛情的描寫。袁枚歷來反對窒欲明性的封建禮教,他曾公開申明自己好色,提倡情欲的合理性。他的《馬嵬》之作曾有吊楊妃詩:“金鳥錦袍何處去?只留羅襪與人看。”但是,這首詩并不是要重復歷來馬嵬詠史老調,而是由帝王之情,聯想到百姓之情。詩以“亦”與上句“莫”相對應,將人們的視線從宮殿引向閭里,世間夫妻的生離死別,誰知有多少呢?他們合理的愿望,不能實現;他們悲慘凄苦的境遇,有多少人了解同情呢?
三、四兩句,詩人巧用一“比”字,將杜甫描寫的石壕村夫妻訣別,與《長恨歌》中唐玄宗楊貴妃死別之后,七夕相會長生殿相對照。石壕村中夫妻生離訣別的情景,是當時中國農村的縮影。同樣是情,同樣要流淚。但君王則是嬉樂歡娛失落之苦情,而民生則是兵役饑餓,掙扎于死亡線上凄慘悲痛之苦情。一個“比”字衡量出作者感情在比較中的傾斜。
作者巧用同寫安史之亂作品的對比,將兩種悲苦之情,置于動亂年代的背景中來表達。百姓身受的苦難,遠遠超過了帝王寵妃之間生死兩別的悲傷。封建統治者過于沉湎聲色,不恤民苦,不以民情為情之根本,亂用奸臣,釀成了一場民族的災難,君王自食其果,同時廣大百姓也深受其害。百姓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是統治者縱情所造成的。相比之下,人民生死別離,更能催人淚下,更值得同情。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作者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
請聽聽歷代馬嵬詠史詩的聲調吧!“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不見巖畔人,空見凌波襪。”(劉禹錫)“君王若道能傾國,王輦何由過馬嵬。”(李商隱)“可憐杜宇聲聲血,只在長生殿里啼。”(宋琬)“那堪此地青青塚,更待紅塵蜀道回。”(曾庭聞)詩“必創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傳世”。袁枚此詩由君王一家之情,縈聯百姓千萬家之情,堪稱千古馬嵬絕唱。
“其思專,故性情易傳。”(袁枚《何南園詩序》)詩作即景不寫景,詠史不述史,僅以對比議論,來抒寫真情實感。詩將兩種不同的“情”聯系起來對比議論,融《長恨歌》、《石壕吏》歷史巨篇佳作于四句短詩之中;既巧作翻新,又不求“奇險詰曲,驚人耳目”,卻能“一語勝人千百”;既在對比議論中表述深刻思想,又不硬求詞語的工整對仗,句法靈活,語言通俗,因而既明白如話,又能感人至深。
上一篇:《飲酒(其十七)·[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鶴鳴(節選)·[先秦]《詩經·小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