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洞庭、青草〕湖名,皆在湖南省境內。青草湖在洞庭湖之南,兩湖相通。〔明河〕即銀河。〔嶺表〕即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因在五嶺以南,故稱嶺表。
這首詞是公元1166年張孝祥在桂林遭讒毀被罷職以后,離開廣西北歸,過湖南洞庭湖時所作。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洞庭湖月下的美色,抒寫了自己的坦蕩高潔的人格和豪邁的氣概。其風格和意境與蘇軾《水調歌頭》近。
詞的上片,描寫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色。“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這幾句是總寫洞庭湖的景象。時近中秋,天高月朗,玉宇澄清,洞庭湖上,風平浪靜,水波不興。這里突出強調了洞庭湖的靜謐。“更無一點風色”一句,頗具神韻而耐人玩味。它不僅寫出了天氣無風,而且也傳達出了洞庭湖水的平靜,并給人一種潔凈、一塵不染的美感。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寫舟行湖上。“玉鑒瓊田”,形容月光照映下的洞庭湖水,就象明鏡玉田一般,光潔明亮。“三萬頃”,言湖面之大,“一葉”,謂舟之小,以小襯大,對比鮮明,展示出八百里洞庭的浩渺和開闊。在月明星輝的秋夜,乘著一葉扁舟,在浩渺無際、波光閃閃的神話般的“玉鑒瓊田”中行駛著、飄浮著,優美、神奇、開闊的自然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胸懷頓開。這兩句寫得飄逸瀟灑,意象開闊宏大,它有力地襯托出詩人的豪邁氣概和沉浸在大自然美景中的陶然自得心情。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這三句進一步描寫洞庭湖月下的美妙景象,突出它的晶瑩澄澈。皎潔的月光灑下一片銀輝,照在湖面上,湖水晶瑩明亮,就象月亮把自己的一些光輝分給了湖水。銀河映在水中,水天相映,上下交輝,整個洞庭湖的上上下下都沐浴在一片皎潔的月光中,顯得十分澄澈明凈。這里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個令人神清氣爽的明凈世界。這三句,詩人巧妙地把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融在一起,用“分”、“共”兩個動詞,把明月、銀河擬人化,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里俱澄澈”一句,更是由眼前之景所引出的一種強烈的主觀感受。于是,在這里“思與境偕”,物我相融,自然美景成為他心境的外在投影,心境在自然美景中體現。我們看到的是自然美景,而在詩境中卻是詩人的心靈寫照了,從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的自然美景中我們看到了詩人冰清玉潔的心地和高尚坦蕩、表里如一的人格。
結拍兩句,由景入情,收住上片。光明磊落、高尚純潔的心地與澄澈的湖光月色怡然心會,此情此景,妙處無窮,用語言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妙處,才是真正的妙處。
詞的下片重在抒情,表達自己的坦白胸懷和忠貞高尚的情操。換頭三句:“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是因眼前洞庭湖之景而回憶起自己任職嶺南的情況。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今廣西桂林)知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他任職一年多來,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忠于職守,自己是問心無愧的。今雖被罷職,但其“肝膽皆冰雪”,卻是掩蓋不了的,世人不了解,自有天上明月相照。這三句是作者對自己心跡的表白,反映了作者對腐朽統治集團的孤高態度。這里雖然沒有對奸佞小人的進讒置一詞,但字里行間所包含的對小人的憤慨和鄙視,卻是使人很容易感受到的。
“短發”二句,遙承上片,從回憶中又轉入到現實描寫。“短發蕭騷”,形容頭發稀疏。“襟袖冷”,是說衣裳單薄,秋夜行舟湖上感到有些涼意。聯系當時作者被罷職的具體情況,這個“冷”字大概也是當時作者心境的寫照。被讒去職,不免有一種失落感、寂寞感。但是作者卻沒有被這種情緒所壓倒,所以,接著把筆鋒一轉,寫道:“穩泛滄溟空闊”,安穩地行舟于遼闊浩瀚的洞庭湖之上。這兩句,寓情于景,表現了作者胸懷坦蕩,不為挫折所困擾的曠達態度。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作者展開大膽想象的翅膀,進一步表達自己的豪邁氣概。他要以江水為酒漿,以北斗為酒器,邀宇宙萬物為賓客,伴他縱情豪飲,共度良宵。“西江”,指長江,語出《景德傳燈錄》:“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細斟北斗”,化用屈原《九歌·東君》:“援北斗今酌桂漿”詩意。這三句想象奇特,氣魄宏偉,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凌云氣概。最后兩句:“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寫他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物我兩忘的情態。他敲著船舷,引吭長嘯,他完全沉醉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忘記了今夕是什么日子。蘇軾《赤壁賦》有“扣舷而歌之”句,《念奴嬌·中秋》有“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句,這里巧妙地借用蘇軾的詞句,寫出了自己的開朗曠達情懷。什么宦海的煩惱,官場的險惡,一切都為美好的湖光月色所滌盡,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這兩句結得自然,結得有余味,它不僅突出了詩人“瀟灑出塵之姿”和曠達的胸懷,而且在結構上又與起處“近中秋”相照應,首尾綰合,自然完整。
這首詞以自然境界的恢宏澄凈映襯詞人胸懷的曠達豪放,意境宏闊,筆勢雄奇,情景交融,自然灑脫,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黃蓼園評此詞云:“寫景不能繪情,必少佳致。此題詠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縱寫得壯觀,亦覺寡味。此詞開首從洞庭說至‘玉界瓊田三萬頃’,題已說完,即引入扁舟一葉。以下從舟中人心跡與湖光映帶寫,隱現離合,不可端倪,鏡花水月,是二是一。自爾神采高騫,興會洋溢。”(《蓼園詞選》)此可謂確評。
上一篇:《少年行四首(其二、其三)·唐·令狐楚》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念奴嬌·宋·吳淵》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