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這首詩作于836—842年間。劉禹錫(722—842)晚年寫此詩,表現了雖入暮年,且“官冷如漿病滿身”(《酬思黯代書見戲》),又在秋風蕭瑟之時,仍不嘆老嗟暮,保持著蓬勃之氣,頗富積極精神。
劉禹錫對秋的看法,頗不同于一般的悲嘆,而有著樂觀的情懷。他的《秋詞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他對秋也特別地敏感。《秋風引》中寫:“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秋在他心目中沒有萬木搖落的悲感,相反卻有著激勵之力。《秋聲賦》的末尾說:“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盻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于秋聲。”《始聞秋風》所表現的積極進取,奮發不已的樂觀精神和上述諸作相一致。
《始聞秋風》構思上的一大特點,就是詩的一、二句擬秋風之言,下文即為詩人自言。“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這之中的“君”,是秋風對詩人的稱呼。“我”是秋風的自稱。句意為:去年九月看菊花的時候和您告別,今年七月聽蟬叫的時候我又回來了。“始聞秋風”即始聞秋風之言的意思。第三句以下為詩人自言,則“為君扶病上高臺”中的“君”,便是詩人對秋風的稱呼。這樣,賦秋風以人情,益見雙方的情深意合。
這首詩表現上的特點,一在于巧用比喻,一在于善描形象。“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云睡眼開”,伏櫪的老馬聽到秋風,思念著邊地草料,拳毛都抖動起來。秋高馬壯,正是馳騁的最佳時期。雄鷹聽到秋風,精神頓出,睜開睡眼顧盼青云。秋高氣爽,正是捕獵的好時期。馬思邊草,雕盼青云都和秋風相關,拳毛動,睡眼開,都含寓著“老”、“衰”之意。巧妙的比喻,體現了詩人不服老、思有為的精神狀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寫出了詩人“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形象。這也正是戰馬思邊、大雕眄云精神的體現。
詩人已屆垂暮之齡,又是多病纏身,已是形容枯槁,顏色憔悴,處于秋風之中,不但不悲嘆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反而珍惜落日殘照,欣賞“天地肅清”,仍要“扶病上高臺”,頗能給人以老之已至,壯心不已的哲理啟示。尤其“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云睡眼開”一聯,對仗工整,形象生動,含義豐贍,理趣盎然,更為后人所樂道,且激勵人們不斷前進,奮發向上,成為千古名句。
上一篇:《失題·[宋]無名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嫦娥·[明]邊貢》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