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何承天
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
音和響必清,端影緣直表。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作為統治者應當自己行為端正,自己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己行為不正當,即使是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信從。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一文中用李廣仁愛帶兵、身先士卒的事例,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何承天的《上邪篇》,則是用詩歌的形式闡發了這一哲理性的思想。
“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這是全詩的發端,也是全詩中心之所在。“上邪下難正”,是說占據統治地位、領袖地位的人,如果己身不正,勢必會影響一大批周圍的人,其所處的地位愈高,其影響的范圍就愈大,其危害也就愈深。這句詩的出句平實直樸,正如俗話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表述和意蘊上都極為相似。這句詩的對句“眾枉不可矯”,含蘊豐富,耐人尋味。“眾枉”,是指許多人的不正直、不正派,“矯”,矯正,糾正。這里是說在統治地位的人己身不正,就會造成“眾枉”的嚴重后果。一旦“眾枉”出現,形成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再想去糾正它,就十分困難了。這種“不可矯”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統治者自己也“枉”,故而不去糾,也不敢糾;二是上行下效,層層摹仿,自然也是官官相護,互不矯正,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詩人在嚴肅地指出“上邪”的危害之后,又不無深情地提出“上正”的理想,從正面闡述了好的表率帶來好的結果:“音和響必清,端影緣直表。”音樂和諧,其聲音自然清亮;影子端正,那是因為首先有直挺的“表”。這里的“表”是指古代測量日影的標竿。這句詩烘托了上句,從另一個側面指出了“上邪下難正”的客觀事實,為確立全詩的中心思想作了進一步的鋪墊。作者這種對社會的看法來自哪里呢?顯然是由于對歷史的觀察和對世事的了解,是從社會現實和歷史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詩歌的以下部分就是回顧春秋以來的興亡盛衰,指出只有統治者賞罰分明,國家才能昌盛;統治者身正影不斜,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漢宣隆中興,魏祖寧三方”,大都是緣于這個道理。縱觀全詩,作者不是抽象的說理,也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從歷史事實、社會現實中概括出規律性的哲理,并引以為統治者的警策:“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這首詩大約寫于1500年以前,然而,詩人以豐富的閱歷總結出來的至理明言,至今還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上一篇:《上李邕·[唐]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東西船行·[宋]李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