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經·大雅》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天難忱斯,不易維王。
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
這是《大明》中的第一章。在《詩經·大雅》中有一組反映周民族起源、發展和壯大的史詩,《大明》是其中的一首,著重敘寫了周武王順應天道,討滅殷商,建立周王朝的史跡。
一代王朝的興亡,留下一代人的思考。本詩大致成于西周前期,剛剛經歷了一代王朝的更替后不久。這樣,歷史留給了詩人一個重要的思考問題,即歷史有沒有一定的規律,如果有,這規律又是怎樣的。詩歌一開始便從這里著手,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天道與人事的關系圖。“明明”是指帝王在統治中表現的德性,“赫赫”是指天道在冥冥之中操縱人類社會那至高無上的尊嚴。在這幅圖中,詩人認為人事是天道的具體表現,也就是說,人世間的一切帝王統治都是那冥冥中天道對人類社會的操縱。然而,這只是歷史變化的依據,并沒能說明天道是如何操縱這變化的。具體的說,商為什么會取代夏?周為什么會取代商?于是,詩人進一步思考這一問題,指出“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忱”,信也。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對于人類個體來說,是那樣變化莫測,那樣令人瞠目。一代代的帝王,雖然總想永久延續自己的統治地位,但又總是枉費心機。所以,詩人把歷代王朝更替的原因歸結為天道難以知曉,這里包含著更深層次的涵義:只有順應天道,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末二句,詩人又用殷商滅亡的史實對自己的上述觀點加以證實。“天位殷適”,“位”、“立”古同字,《周禮·小宗伯》注:“古文書位作立。鄭司農云:立讀為位。古者立、位同字。”適,同嫡,殷嫡,指商紂。“使不挾四方”,“挾”,擁有。“四方”,指本來屬于殷商統轄的各諸侯國。據歷史記載,由于商紂王昏庸暴虐,各諸侯國紛紛背叛商王朝,而投奔周政權。本來商紂為王,是天所確立,應該有其合理性,而事實上,卻眾叛親離,最終滅亡。不正說明了“天難忱斯”么?
在這首詩里,“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或許有人會因此簡單地判斷為迷信的東西,從而徹底否定全詩觀點。固然,“天”這個詞確是帶有一定神秘色彩,這是由于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決定的。在人類早期,人們總是把天看得神秘莫測,至高無上,甚至作為一種崇拜的偶象。所以,在這首詩中浸入了一些不科學的成分。但是,如果我們揭去這層神秘的外衣,去看詩歌對歷史的思考,便會發現詩人是在用“天”這一概念去概括某種規律,雖然還不是那樣具體、準確。在這里,詩人朦朧地意識到歷史不是某個人的創造,歷史有其自身不可違背的規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從這一點看,詩人確是洞見到了歷史發展中某些本質的東西。
《大明》從全詩來說,是一首歌功頌德的作品。一般說,這類作品的阿諛之辭使作者的個性、情感被掩蓋起來了,也就很難出現成功之作。本詩的成功之處就在于詩人不是一味盲目地歌頌,而是在此之前,用理性的眼光去考查歷史,這樣,在熱情的歌頌中,又有冷峻的思考,這種在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產生的情感也才顯得那樣誠摯,也就使詩歌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頌詩,而成為一篇優秀之作。
上一篇:《塞下曲·[唐]高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天河·[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