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范梈·京下思歸》原文賞析
黃落薊門秋,飄飄在遠游。不眠聞戍鼓,多病憶歸舟。甘雨從昏過,繁星達曙流。鄉逢徐孺子,萬口薄南州。
這首五言律詩是作者的佳構,尤其中間兩聯,被譽為“句格閎整”,“殊不多得” (明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六)。詩抒寫詩人身居京城而欲歸隱的情思,言真意切,辭煉句工,聲情俱佳,興味雋永。
首聯點明時地,及遠游情事,總領全詩。“黃落薊門秋,飄飄在遠游。”黃落,黃色落葉,秋天的典型事物。薊門,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薊門煙樹。這里代指大都 (今北京)。疊辭“飄飄”,雙關落葉與游人。詩人故居清江(在今江西清江西南),乃南國的魚米之鄉。而今身居京下,羈宦千里,值此“蕭瑟兮草木搖落”之秋,難免不引興莼羹鱸膾之思! 故一起筆,既慨落葉,復傷遠游,則急歸之情,可以想見。頷聯即承此而發,亦景亦情。“不眠聞戍鼓,多病憶歸舟。”長夜不眠,戍衛報時之鼓聲頻傳耳際,體弱多病,乘舟歸去之意念縈繞心頭。二句從杜詩“不眠思戰伐”、“老病有孤舟”化出,卻渾成。頸聯兩句,初讀似純乎寫景,細味則景中含情,意蘊頗深: “甘雨從昏過,繁星達曙流。”細雨綿綿,整日輕灑,而自黃昏時分即停止; 夜空朗朗,繁星點點,流光閃爍,直至破曉時分仍未休。二句寫不眠夜所見,自然景物摻進凄清的感情色彩。尾聯追比同鄉前賢,以抒志明心,挽合全詩,深化主題。“鄉逢徐孺子,萬口薄南州。”徐稚,字孺子,東漢豫章南昌 (今江西南昌) 人。漢桓帝年間,多次被薦舉、征聘,但因不滿宦官的專橫干政,始終未應,而在家鄉過著貧寒的生活,親自耕田種地。當時人稱譽他為 “南州高士”。結末二語以徐稚自許,即是體現著詩人平生的行為和性格,“于流俗中克自樹立,無茍賤意,居則固窮守節”(《元史·范梈傳》)。“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 (無名氏《朝天子》),是當時帶有普遍性的一種不合理社會現象,對于一個講究骨氣的知識分子來說,自然要深惡痛絕。故詩人“思歸” 的真實心跡為不滿時事政治,反對黑暗勢力,不愿為權貴之附庸、奸吏之同流,而不僅僅在于“人生貴得適意爾”。隱微曲折地反映出批判現實社會的政治色彩。
前人評作者范梈 “工近體”,他在總結詩歌創作的藝術規律時,曾概括近體詩的基本章法為“起、承、轉、合”。實踐證明,這種藝術結構的效果是比較理想的,使詩歌既富于變化,又一氣呵成。此詩即成功地運用了這一章法結構。入手擒題蓄意,渲染氛圍。頷聯深入一層,具體描寫思歸情景,承接首聯未盡之勢。頸聯宕開一筆,轉出新境,以景結情,意脈內潛。尾聯巧用典事,收合題旨,引人遐思,余味不盡。全詩八句四聯,層次分明,首尾照應,流轉自如,深得起承轉合之妙。
上一篇:古詩《朱彝尊·云中至日》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洪昇·京東雜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