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忱
春歸林木古興嗟,燕語斜陽立淺沙。
休說舊時王與謝,尋常百姓亦無家。
這首詩作于何年,尚難確定,但據詩意,大約是明亡不久、戰亂不息的時期所作。詩中借嘆燕來感慨時事,寓托亂世中百姓無家可歸之意。
開頭兩句先嘆燕之無家可歸。春天來了,燕子本來應在人們的家中筑巢,可是現在卻只能歸棲于林木之間,難怪古人要對此發出嗟嘆了。作者所說的“古興嗟”,是運用了一個歷史故事。據《元嘉起居注》載: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北魏破青、徐、冀等州,“殺掠不可勝計,所過郡縣,赤地無余,春燕歸來,巢于林木。”此事即為首句詩之所本。第二句與首句意思并列,“立淺沙”與“歸林木”對應。在夕陽西下之時,燕子本應歸巢了,可是現在只能停立在水邊的淺沙上呢喃。兩句都是作者為燕子之無家而深深興嘆。
接下兩句從嘆燕到感時嘆人,用了遞進一層的寫法。意思是說,不要說燕子巢于林木、立于淺沙是可嘆的,它即使想筑巢于人家,可是現在百姓也無家可歸了,百姓也如同無處歸棲的燕子一樣了,燕子除了淺沙、林木等野地以外,又能到哪里去棲息呢?這才是真正令人可嘆的現實。這兩句詩點化了唐代劉禹錫《金陵五題·烏衣巷》的詩意。劉詩云:“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指東晉王導、謝安兩大世族;朱雀橋是六朝都城南京的繁華之地,烏衣巷是王、謝家族聚居之處。劉詩意謂六朝故都今已衰敗冷落了,王、謝等貴族府宅已成廢墟,在它上面建起了普通百姓的住宅,燕子仍到原處筑巢,不過房主已由貴族換成百姓了。劉詩諷刺了豪門貴族,揭示了世事變遷的歷史必然。劉詩中尚說百姓有家,可供燕子飛入做巢,而陳忱這兩句卻說,不要以為王、謝這樣的貴族已經衰落,不見了舊家陳跡,如今就是老百姓也沒有家了。這兩句是對明亡后的亂世衰象的高度概括,蘊含著作者對明室遺蹤難覓、百姓流離失所的現實的深沉感慨。陳忱希望南明復興,他的《水滸后傳》就借梁山泊義軍的扶宋反金寓寄著對明王朝的眷念。這首詩亦隱有此意,對百姓無家的嘆惋,亦蘊含著對清朝建立后的現實的不滿。
此詩寫得較含蓄委婉,寫的是燕,選用的是古人詩文所書之事,卻暗指明亡后的現實,興寄遙深,有“意在象外”的特色。
上一篇:吳偉業《戲題仕女圖·一舸》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尤侗《聞鷓鴣》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