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吉·[雙調] 折桂令
喬吉
荊溪即事
問荊溪溪上人家: 為甚人家,不種梅花?老樹支門,荒蒲繞岸,苦竹圈笆。寺無僧狐貍樣瓦①,官無事烏鼠當衙。白水黃沙,倚遍闌干,數盡啼鴉。
【注釋】 ①樣:通“漾”。樣瓦,弄瓦的意思。
【鑒賞】 荊溪在今江蘇省,是流經宜興通往太湖的一條小河,沿岸風景秀麗,曾引無數詩人競折腰。唐朝杜牧曾筑水榭于其上,宋代東坡又欲買田種桔于其間。梅堯臣有一首著名的詠荊溪的七言律詩: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于篩。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在這里,荊溪仿佛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同樣一個荊溪,在喬吉的眼中又是一個怎樣的景象呢? 同樣有老樹,卻不是花團錦簇 “無丑枝”,而是枯枝敗葉,枝枝丫丫遮蔽著尋常百姓的家門; 同樣有蒲葦,卻不是生意盎然 “短短齊似剪”,而是蕭瑟參差繞岸雜生;同樣有園籬,卻不是人間仙境 “桃園瓊籬”,而是梢亂刺尖的苦竹圈著棘笆。寺廟里連個和尚都沒有了,只有狐貍在屋頂上戲弄玩耍; 衙門里也看不到一個當差的,只有老鼠在大堂上跑來跑去。整個“荊溪溪上” 沒有一點活力,沒有一點生機。面對空蕩的“黃水白沙”,詩人長久地倚著闌干,細數著一聲二聲的啼鴉,內心的愁苦可想而知。
前人筆下的荊溪是美的寫照,詩人眼中的荊溪卻是 “丑” 的化身。但誰又能說詩人來到荊溪的最初動因不是為了尋找美呢?據宜興縣志記載,荊溪有一支流曰梅溪。毫無疑問,“梅” 在詩人心中是美的極致、美的典范。詩人有一首著名散曲 [水仙子] 《尋梅》,曲中寫詩人不惜 “溪北溪南”、“樹頭樹底”、兩腳踏霜去尋梅,其實,詩人真正尋找的應是像梅花一樣冰清玉潔、傲岸風雪的美的人格和美的精神。詩人在 《尋梅》 曲中終于尋到了他夢中的 “孤山之梅”,而在本曲中 “荊上人家” 卻 “不種梅花”。此曲開頭如青峰劈面,陡起發問: “為甚人家,不種梅花?” 這既是詩人尋美不遇的惆悵與浩嘆,又是詩人對社會對人生哲理的思索,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上一篇:喬吉·[雙調]折桂令·秋思|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喬吉·[雙調]折桂令·風雨登虎丘|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