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舉之·[雙調] 折桂令
王舉之
贈胡存善
問蛤蜊風致何如?秀出乾坤,功在詩書。云葉輕盈,靈華纖膩,人物清癯。采燕趙天然麗語,拾姚盧肘后明珠,絕妙功夫。家住西湖,名播東都。
【鑒賞】 這首曲的開頭一句問得很有 “風致”,但蛤蜊跟元曲有什么關系?原來這里有個典故。
《南史·王融傳》 說王融自視甚高,有一次他在王僧祐家作客,恰逢沈昭略也去了。三人坐定,沈便向主人打聽: 這小伙子是誰呀? 王融聽了很不高興:連我都不認識,你還認得天上的太陽不? 臉有不悅之色,口中便有不平之辭。沈不理他,說: 這個淺薄的家伙太自負,別管他,我們且吃蛤蜊吧。在這個故事里,蛤蜊還未與元曲掛上鉤。后來鐘嗣城在 《錄鬼簿序》 中又借此發揮:“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余有得罪于圣門者。吾黨且啖蛤蜊,別與知味者道”,借蛤蜊典故來諷刺那些把散曲看作俚俗小道的人,因而 “蛤蜊風致” 也就被用來指代散曲風格了。
那么這里所贈對象胡存善的 “蛤蜊風致” 又如何呢?作者說他的曲既有出自天然的靈秀,又得力于詩書功底的深厚,給人的整體感覺是,像秋云一般輕盈,春花一般纖膩,和他本人一樣清靈脫俗。但如果僅止這樣,作為曲還不是上品。因為曲恰恰要俗。不俗不俚就成了詞,成了詩,就淪為末流。在這一點上,胡存善的散曲語言可謂標準件: 采用散曲興起地燕趙的方言俚語,糅合元初散曲前輩姚燧、盧摯的文辭精華,取長補短,融會貫通,自成一格,顯出兼收并蓄的一番絕妙功夫。
最后作者用洛陽 (東都) 紙貴的典故點明胡氏的知名度——家住在西湖一隅而名揚天下四方,雖有溢美之意,但有前面的介紹作鋪墊,倒也恰如其分。
胡存善是杭州人,生平資料流傳下來的很少,除《錄鬼簿》 稱他是“士林之翹楚” 外,再就是本曲對他的稱頌了,不管他的散曲是否確如王舉之所稱贊的那樣,至少像他那樣的 “蛤蜊風致” 在元散曲創作中還是很有代表性的。典型的 “蛤蜊風致” 不正是采天然的群眾語言,拾掇詩書中前人的 “肘后明珠”,再用一番錘打鍛造的絕妙功夫,加以捏合組裝鑲嵌而成的么?
上一篇:張可久·[雙調]折桂令·讀史有感|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周德清·[雙調]折桂令|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