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雙調] 折桂令
張可久
讀史有感
劍空彈月下高歌①,說到知音,自古無多。白發蕭疏,青燈寂寞,老子婆娑②。故紙上前賢坎坷,醉鄉中壯士磨陀③。富貴由他,漫想廉頗④,誰效常何⑤!
【注釋】 ①“劍空彈”句:戰國時馮諼寄食于孟嘗君門下。每不如意時,總倚柱彈劍而歌,后終被重用。②老子婆娑: 老子,自稱,同 “老夫”; 婆娑,盤旋停留。③“醉鄉” 句: 唐代人馬周,少有大志,曾宿于新豐旅舍,因貧困為店主冷落,他便獨自飲酒,一斗八升消愁。壯士,指馬周。磨陀,逍遙自得。④廉頗: 戰國時趙國名將。后因小人之讒,逃至魏國,后趙王想起用廉頗,又有小人對趙王說,廉頗老了,無用了,遂未起用。⑤常何: 本篇注③所說的馬周后拜為監察御史,是由于常何向唐太宗推薦。
【鑒賞】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論語·衛靈公》)。儒家圣人孔子的這句話對后代影響深遠,封建社會懷才之士為了能名稱于世,常到處尋覓知音。“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 (韓愈《與于襄陽書》),可見士子心目中的 “知音” 主要是指能提拔自己的 “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 的人。故諸葛亮得知于劉備而成天下三分之業,千古傳為美談。然而知音難覓,“千百載乃一相遇焉” (同前),所以懷才而不遇知音成為無數士子的終身遺憾。本篇所反映的正是作者這方面的感喟。
前三句,作者從馮諼彈鋏高歌“長鋏歸來乎” 的典故說起,歸結到歷史上懷才不遇之士能遇知音者極少。次三句由歷史說到自己。自己也如歷史上那些不得志者一樣,為覓知音奔波了大半輩子,連白發也稀疏了。結果呢,仍然是獨自面對青燈古卷,清寒寂寞,無人賞識提攜。字里行間,充滿著不平與悲憤。接著又由自己而想到歷史。歷朝歷代,有多少懷瑾握瑜、才能出眾之士,一生坎坷?他借酒澆愁,在醉鄉中求得暫時的逍遙自得。他們的不幸,他們的悲憤也就是自己的不幸、自己的悲憤。
既然歷史上不遇知音,一生潦倒的人如此眾多,那么自己 “青燈寂寞” 又算得了什么?那些富貴的幸運兒由他去富貴吧,富貴與我既無緣,我就自甘寂寞,自樂悠閑,何必汲汲以求?古往今來,像常何那樣薦馬周的人太少了,而耍弄權術阻止趙王復用廉頗的人太多了。
題目是“讀史有感”,寫 “讀史” 占的篇幅較多,但歸根結底,還是寫對個人命運的感慨。作者將兩者融合在一起,感情顯得特別深沉。
上一篇:張可久·[雙調]折桂令·西陵送別|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王舉之·[雙調]折桂令·贈胡存善|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