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雙調] 折桂令
張可久
西陵送別
畫船兒載不起離愁。人在西陵,恨滿東州。懶上歸鞍,慵開淚眼,怕倚層樓。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潮生潮落,會忘機泛泛沙鷗。煙水悠悠,有句相酬,無計相留。
【鑒賞】 此曲題為送別,當然抒寫的是離情別緒。曲中提到了兩個地名,其中“西陵”,元代無此地名,不過,浙江有個西陵渡 (在今蕭山市)。張喬在《越中贈別》詩中寫道: “別離吟斷西陵渡,楊柳秋風兩岸蟬。” 所以前人常以西陵渡借指送別之地,此曲中大概也是取此意。另一地名 “東州” 即瑯琊(今山東臨沂市北),曲中“東州”不一定確指此地,可理解為指山東某地。
開篇就寫出了離愁的沉重,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的畫面: 作者佇立渡口,目送畫船緩緩離岸,向立在船頭的友人揮手告別。船兒好像很懂人的心思,速度極慢,仿佛載不動這沉沉的離愁。畫船是在江河中航行的大船,這離愁連畫船都負載不起,分離的人兒又怎能承受? 友人如此,作者自己不也一樣嗎? 兩人雖然在渡口分別,然而心卻各系對方。此時作者人雖在送別的渡口,滿腔的離愁別恨卻跟隨友人的行蹤,彌滿東州。這里作者用一個 “滿” 字寫出了自己離愁的濃烈。船越行越遠,漸漸地變小,漸漸看不見了。作者不知在這里佇立了多久,才發現,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已是滿臉淚痕。該上馬歸去了,但作者卻又不愿馬上離開。盯著遠處的江面,睜大已困乏的雙眼,卻再也看不到那船的蹤影了。想登上層樓,卻又怕登高不見,更加黯然神傷,于是只好作罷。這里 “懶”、“慵”、“怕” 幾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作者與友人分別后的那份失落和落魄。讀到這里,我們已被曲中那離愁別緒所感染,被那沉沉的、滿滿的離愁壓得喘不過氣來。但作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進一步抒寫別后的寂寞,將離愁別恨又推進一層。友人已經離去,此地一別,不知何日能夠相見。年年歲歲,春去春來,只有岸邊楊柳依依,恰似自己的情懷,更勾起自己對友人的懷念,更讓人感傷; 朝朝暮暮,潮漲潮落,只有忘機的沙鷗與自己相會,日日與沙鷗相對,讓人更覺孤寂。未來的日子不愿去展望,看眼前,煙水悠悠,恰似揮不走、趕不去、縈繞在心頭的離愁。這離愁無法排遣,因為自己雖然可以以詩句與友人相答,卻沒有任何辦法將友人留下。這近似直白的話語,字字吐的是真情,因此更具感人的魅力。
此曲感情深沉,虛實相生,很值得我們反復品味。
上一篇:湯式·[雙調]慶東原·京口夜泊|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張可久·[雙調]折桂令·讀史有感|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