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沉醉東風
張養浩
班定遠飄零玉關,楚靈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黃犬悲,陸機有華亭嘆。張柬之老來遭難,把個蘇子瞻長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懶。
這首曲共七句,所表露的作者的思想,是最后一句的最后四個字: “功名意懶”。為什么懶于追求功名呢?作者在前六句中,擺出了古代六個人物做官的最終不幸遭遇的歷史,作為事實例證,來說明其原因。
第一句,說的是班超的遭遇。班超,西漢名將,奉命鎮守西域,抵御外侮,使西域諸族和漢朝中央政府恢復了聯系,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封定遠侯。班超在西域戰斗生活了31年,年及70,“老病衰困”,思念家鄉,上疏要求調回。疏中說: “但愿生入玉門關。”疏上三年,未被允準。后來班超的妹妹班昭又上疏請求,才蒙皇帝批準,調回朝廷。“飄零玉關”,就是指這件事而說的。“玉關”,即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北,是古時通西域的要道。班超雖建功封侯,但在絕域荒漠之中30來年,到了古稀之年,體衰力疲,上疏要求調回而三年不被批準,境況是很凄慘的。
第二句,說的是屈原的遭遇。屈原,字靈均,楚國宗室,曾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改革內政,聯齊抗秦,深得楚王信任,“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后來由于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等的陷害,先后被流放到漢北和江南。在他流放江南時,“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終于懷石自投汨羅江而死。“江干”,即江邊的意思。
第三句,說李斯的遭遇。李斯本是楚國人,來到秦國,后來作了秦始皇的丞相,為秦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始皇死后,二世繼位,李斯因趙高的陷害,被捕入獄,連他的兒子也被逮捕。臨刑前,對兒子說: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相向而哭,被腰斬于咸陽,并夷三族。所謂“黃犬悲”,即指李斯被陷受戮之事。
第四句,說的是陸機的遭遇。陸機,吳郡華(今上海市松江縣)人,由吳入晉,是當時著名的作家,在晉初“八王之亂”中,遭人誣陷,被成都王穎使牽秀秘密收捕。陸機知道自己不免一死,于是嘆息道: “華亭鶴唳,豈可聞乎?”遂被殺害于軍中。
第五句,說的是張柬之的遭遇。張柬之,襄陽人,因狄仁杰的推薦,武則天時官至鳳閣鸞臺平章事,是參與誅殺張昌宗、張易之的主要人物。中宗立,因功封漢陽郡王;不久,受武三思的陷害,貶為新州司馬。到貶所后,憂憤而卒,年82歲。
第六句,說的是蘇軾的遭遇。神宗熙寧年間,有人告發蘇軾作詩埋怨皇上,攻擊新法,被逮捕入京,關進御史獄中。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案結,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哲宗紹圣元年,有人彈劾蘇軾“誹謗先帝”,被貶知英州(今廣東英德)。在赴貶所途中,又被再貶到惠州(今廣東惠陽)。紹圣四年,又被貶到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在儋縣過了四個年頭,朝廷大赦,蘇軾始得北歸,次年便病死在常州。
這支曲子的前六句,每句寫一個古人的故事,初讀起來好似一個個孤立的形象,互不連屬,及至讀到最后一句,我們才豁然明白:原來前邊的六句,都是在為最后一句提供盡可能多的依據,增強最后一句的說服力量,以加深讀者的印象,讓讀者閱讀之后,覺得作者“功名意懶”實在是有原因的。點題的話雖然只有最末一句,卻既響亮,又明確,又有力度,給人印象極深。
上一篇:雙調·沉醉東風(二首)·胡祗遹|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雙調·蟾宮曲長沙懷古·盧摯|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