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應璩
下流不可處,君子慎厥初。
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誣。
這首《百一詩》,原意為當時魏國曹爽專權,應璩寫此詩以譏彈時事。
水的規律是上流趨向下流,上流的污垢濁物,最后莫不匯聚下流,下流成為藏污納垢之處。在社會生活中,類似的情形亦屢見不鮮,所以《論語》中有這樣的話:“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痹诳鬃涌磥?,殷的亡國君主紂原本并不像歷史記載那樣,簡直是頭上生瘡腳下流膿——壞到底。只是因為紂王壞,結果將什么壞事都往他身上栽。應璩的“下流不可處”正是闡發了孔子所說的道理。
人既然不能居下流,就要往高處走,力爭上流,“君子慎厥初”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君子”在這里是指行為品德高尚的人。“初”指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意思是說:要成為一個才德高尚的人,在青少年時期就要慎重對待自己的行為。不能放縱,要從嚴要求,使個人的實際才能與獲得的名聲相切合,這樣才能獲得社會的普遍尊敬。
生活在漢魏時期的應璩,他所說的“君子慎厥初”的內涵,當然是指“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的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規范。但作為立身處世的原則,要求我們不要居下流,納污垢,從小就對自己嚴格要求,仍然有教育意義。
“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誣”,宿著,猶宿望,舊指素來德高望重的人。用,猶因、以。這兩句詩是說,具有崇高的名譽地位,而不是出于素有威望的人,地位高就容易受侵侮和誹謗,不可不更加謙虛謹慎,因而要遠離“下流”,否則將會受到更大的侵侮和誹謗。這四句,看來不相關聯,而內部邏輯卻聯系得十分緊密。原詩下面寫自己的一次經驗和體會,以表明“名高”之后,容易受到“侵誣”的事實。說上次罷官之后,有人來我家訪問,我沒有什么東西招待他,只好請他喝點淡酒和枯魚,客人質問他有什么功德而連續三任顯官,罷官之后為什么還住在智者所居的山青水秀之處,問他既沒有寫出經邦安國的文章,憑什么號稱有才學。詩人自愧,承認自己確實缺德乏才,表明遠離“下流”的決心。
節選的這四句還告訴人們:處世要注意謹始慎初,在生活和工作中,良好的開端十分重要,切勿去靠近罪惡的淵藪。不要追求虛名高位,那也是易于招禍獲罪的。應璩原意在于自警,實際上也在警人,確為長期生活體驗的結晶。
上一篇:《白梅·[明]王冕》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相逢·[清]費錫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