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鄴
夢斷南窗啼曉烏,新霜昨夜下庭梧。
不知簾外如珪月,還照邊城到曉無?
羅鄴,余杭(今浙江余杭縣)人。咸通中,累舉進士不第。后從軍邊塞,郁郁而終。《全唐詩》編存其詩一卷。
對月懷人,寄情于月。這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內容,而本詩卻不落窠臼,寫得幽渺恍惚,別具風味。詩從“曉”寫起,追溯到“夜”;由“夢”起筆,落墨于“思”;自實處起始,于虛處收束。“夢斷南窗啼曉烏”,曉烏啼而使夢斷。其實夢中已到邊塞,夢斷之后,只見窗外遍地新霜,她不怨曉烏擾了甜夢,不奇梧下新霜如雪,而是緊承夢境,切緊實境,發出“不知簾外如珪月,還照邊城到曉無”的疑問,這就比直說“千里共明月”更有韻味。因為實說,則顯不出她的疑慮、揣度。夫婦相隔萬里關山,丈夫又處在征戰不息的疆場,音書阻絕,生死不明,自然希望丈夫和自己一樣也在異鄉對月,但這實在難以料定,以問句作結,使人頓覺她的憂疑不定,神思搖曳。
這首詩就是在實景與虛意,確定與不確定的矛盾中,表現了思婦的情真、意苦、思曲,用筆雖輕,而用心卻極深。
上一篇:《秋山二首·顧炎武》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日懷弟·謝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