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朱彝尊·來青軒》原文賞析
天書稠疊此山亭,往事猶傳翠輦經。莫倚危欄頻北望,十三陵樹幾曾青?
這首《來青軒》詩,作于康熙十年(1671)朱氏四十三歲時。前一年八月,他自山東游北京。這年正月,他同友人潘耒、李良年、蔡湘等游北京西山,寫了一些游覽詩,頗有題壁傳抄之盛,《來青軒》是其中之一。來青軒,在北京西山香山寺內。香山是西山名勝,重巒疊翠,泉水流清,金、元、明的皇帝都在此營建離宮。香山寺是當時香山最大的寺院(舊址已毀),據《帝京景物略》,明世宗幸臨香山寺時,說西山一帶,香山獨有翠色。以后明神宗就為寺中殿側的一個軒堂題名“來青”。朱氏來游時,距明亡已二十八年,這時他的故國之思,還沒有消除,因此就由“來青”這個名稱的觸動,引起他在詩中隱約地抒發了這種思想。
起句,“天書稠疊此山亭”,稠疊,謂多,意思是寺中軒亭有很多皇帝的題字。據《燕都游覽志》,香山寺的“來青”、“郁秀”、“清雅”、“望都亭”四個匾額都是明朝皇帝寫的。(注:據錢謙益《香山寺》詩自注,謂香山“獨有秀色”是神宗,寫“來青軒”匾是慈圣皇太后。)詩中竟稱亡國的前朝皇帝寫的字為“天書”,其崇敬懷念之情,從一“天”字露出“春秋筆法”,雖是隱約,但頗大膽。次句,“往事猶傳翠輦經”,接著說,明朝皇帝曾經多次乘車來游此地。翠輦,皇帝乘坐的車,用這兩字,語氣沒有“天書”重,但也仍露敬戀之意。這兩句介紹來青軒名稱來歷及以前情況,用實寫起,比較直致,是畫龍身的普通筆墨;然而它為下面兩句塑造了軀干,便于后文騰空運轉,著墨無多,作用切緊,也是顯得樸實簡練的。最后兩句:“莫倚危欄頻北望,十三陵樹幾曾青?”就輕妙地以畫首、點睛之筆,使整首詩變成盤旋空際,精神生動、活現的神龍了。十三陵在今北京昌平,位居西山之北的天壽山下。從成祖到思宗,明朝皇帝死在北京的有十四個,代宗不建陵,共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墓筑在那里。詩借“來青軒”的“青”字作生發基點和轉接關捩,表示不要再夸香山寺可以看到多少青翠山色了,倚欄北望,十三陵那片大山就沒有多少青松翠柏的顏色浮現了。國家一亡,皇陵的樹木可能是遭到砍伐傷害的。即使砍伐不嚴重,樹色猶青,但在留戀明朝的人看來,也會從內心喚起一種凄涼、黯淡之感,青也就不會見其為青了。所以陵樹不青,是亡國的象征;傷痛陵樹不青,是留戀故國的人的心情的寫照。詩把“來青軒”的“青”和十三陵的“青”,自然地聯系在一起,不加評議,暗寓今昔對比之情,隱寄亡國之痛,純用白描,又寫得含蓄、深沉。“十三陵”句是畫首,“青”字是點睛,淡云輕霧中,鱗爪隱現,而感情寄托的全龍,依然首尾可辨。
朱彝尊的詩,宗唐為主,兼學宋人。有堆砌典故的,如《風懷二百韻》;有雄渾遒勁的,如游山西諸詩;有通俗、活潑的,如《鴛鴦湖棹歌一百首》及游廣東諸詩。這一首詩雖是白描,卻寫得很含蓄,而且音節風調俱佳,在他的絕句中,應算上品。他有一首《百字令·度居庸關》詞,下片有這樣幾句: “十三園陵風雨暗,響遍哀鴻離獸。舊事驚心,長途望眼,寂寞閑亭堠。”思想內容和這首詩接近,可以參看。近人王文濡評這一首詩說: “從一青字,生出故國興亡之感,語愈蘊藉,意愈深長。”是中肯的。詩的妙處,就是善于抓住一個點,使這個點代表一片,透入許多深層;或者說使這個點變成能夠傳出全體精神的眼睛。
上一篇:古詩《黃溍·李陵臺》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馬曰璐·杭州半山看桃》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