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樂天兼寄微之》言情贈友詩歌
今宵帝城月②,一望雪相似。
遙想洛陽城③,清光正如此。
知君當此夕,亦望鏡湖水④。
展轉相憶心,月明千萬里。
這首詩作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 夏秋之間。當時作者在長安,他的好友白居易在洛陽,元稹在越州。
題名即反映了詩的內容。明月之夜,清輝照人,最易牽惹離人思緒; 同處明月之下,卻難聚首共賞,愈發加劇了離人的憶念之情。這里,一輪明月成了聯結三位友人的紐帶,而“憶”則是貫穿全詩的主線。
首聯入筆擒題,極寫長安城當晚月光之明亮,以致“一望雪相似”。“一望”,舉目遠望; 惟其是舉目遠望,才能擺脫一隅之地的局限,面對銀輝遍灑的寥廓空間,涌現出大跨度、遠距離的聯想; 同時,“一望”還含有猛然望去之意,它突出的是詩人的第一感覺; 惟其是第一感覺,才能道出“雪相似”的話語。“雪相似”,表面看來是單寫似雪一樣皎潔、清澈的月光,但從深層看,卻無疑是借明凈如雪的月光來興起并反襯詩人真摯的懷友之情。也就是說,在作為景物的月光和人的情感間存在著一種正比關系,景愈麗則情愈深,月光愈美則懷思愈切。
“遙想洛陽城,清光正如此”。頷聯緊承上文,著一“遙想”,極自然地引出洛陽城在想象中的狀況;而“正”字恰到好處的使用,則給這想象中的狀況增添了一種確定無疑的意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既然洛陽城理應和長安城一樣,灑滿了清澈的月光,那么,友人白居易不也會像自己一樣,面對撩人的月色而在思懷遠人嗎?更進一步,詩人還惦記著獨處越州的元稹: “知君當此夕,亦望鏡湖水。”鏡湖水平似鏡,浩渺無際,乃越州一大名勝; 當此明月之夜,鏡湖闊大的水面上浮泛著一輪皎潔的月影,該是何等奇妙的景象呵!想必元稹也在觀望。可是,景雖美而人卻孤,眼望鏡湖之水,元稹不也同樣會發出無盡的懷友之情嗎?頸聯不直寫月光而將其納入鏡湖水中,從而將天光水影聯成一片,既豐富了月夜的色彩,又更為曲折地表現了相思之意,令人讀來,妙不可言。
以上兩聯寫詩人 對兩位朋友的憶念,卻未用一個 “憶”字,而且轉從對方懷思著筆,初看似與題旨稍有不符; 然而,殊不知在未著 “憶”字的相憶中才愈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相憶的深情,在設想朋友思念自己的描寫中才愈能真切、深刻地表現自己對朋友的思念。“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白居易 《江樓月》 ) ,如果不是對友人有著入微的了解,如果不是對友人懷著至誠的信賴和深情,那么,這樣的詩句是斷斷寫不出來的,即令寫出來,也難以達到如此平直、深切、感人的境地。
“展轉相憶心,月明千萬里。”尾聯承上作結,正面點出 “憶” 字,有如畫龍點睛,振起全篇文意; “憶” 前冠以 “展轉”二字,極生動地表現了三位友人相互憶念的情態和心境,而這相互憶念的情態和心境又是靠 “月明千萬里”生發并傳送的,那么,這遍布千萬里的月光在某種意義上不正是友情的象征和見證嗎?
無獨有偶,在今存白居易的詩集中,也有一首懷友之作,題名 《酬集賢劉郎中對月見寄兼懷元浙東》。詩云: “月在洛陽天,天高凈如水。下有白頭人,攬衣中夜起。思遠鏡亭上,光深書殿里。眇然三處心,相去各千里。”從詩題看,白詩是接到劉詩后的贈答之作; 從詩的內容看,同樣以明月為紐帶,以相憶為主線; 如果將其尾聯與劉詩尾聯的 “展轉相憶心,月明千萬里”對照來看,不是可以使我們真切地把握到他們那跳動的心聲嗎?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三位大詩人的友誼,在那皎潔的月光映照下,又顯得是多么純潔、深摯、高遠呵!
注釋
①樂天: 白居易的字。微之: 元稹的字。二人皆劉禹錫好友。②帝城: 京城,這里指唐長安城。③洛陽: 今河南省洛陽市。時白居易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部,居洛陽。④鏡湖:又名鑒湖,因水平如鏡而得名。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北麓。時元稹任浙東觀察使,在越州 (今浙江紹興) 。
上一篇:《月夜》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有所思》詩文原文與賞析